中國青銅器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商代恰恰是處于重要的轉折期并進入了青銅時代的鼎盛階段,其間青銅器的風格也蘊涵著濃重的時代特色,充斥著商代宗教禮儀的思想元素,其青銅器無論是規整的方、圓幾何體造型,還是仿生的鳥、獸造型,都是為祭祀鬼、神服務的,表現出了商人對威嚴、神秘、詭異的審美風尚的追求。
商代青銅器種類繁多,且形態各異,每一類器具都有相對固定的形制,但無論是何種形制的青銅器均受到了“尊神禮鬼”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商代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紋樣上都強烈的表現出了崇神的思想。商人崇神的思想奠定了當時整個時代的文化基礎,商人信仰上帝神、祖先神,同時還信仰原始的各種自然神,大量的出土甲骨表明,祭祀卜問上帝和各種神靈祖先,是殷商貴族重要的政事,青銅器常常作為禮器出現在王公貴族的祭祀禮儀中。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3年5月23日發行了一套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共5枚(2金3銀),5枚紀念幣中的背圖都是采用了商代晚期的青銅文物,透過這些青銅文物,讓我們更深刻地解讀了商代青銅器造型和紋飾蘊意著濃濃的宗教與政治色彩。

翻開其中的一枚5盎司金幣背面,它呈現的是出土于殷墟文化婦好墓中的“司母辛方鼎”。 鼎在中華歷史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它是青銅器的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自誕生起,便被賦于了一種特殊的地位,作為禮器專門用于祭祀或典禮,是夏商周各級貴族的專用品。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方鼎中的腹面除了延續商早期常見的乳紋釘外,在口下以粗獷的線條勾畫著獸面紋,以扉棱作鼻梁,獸口向下,圓目凝視,雖形體較為分散,但卻依然散發著一股威嚴感,營造出了莊重嚴肅的氛圍。四足上雕刻著形態更為逼真的獸頭,目字形眼,細眉巨角,紋樣浮出,極為醒目,在這四個詭異獸面下,更是加強了肅穆的氣氛,契合了商代祭祀場合以威嚴的震懾力來產生娛神的效果。

再看這枚1公斤銀幣,它的背面圖案是一件“婦好偶方彝”的青銅器。這個方彝第一眼接觸就像是一座豪華的宮殿,構造精致,紋飾繁復。在表面的裝飾上,此彝表達形式可謂層出不窮,通體以云雷紋做襯底,蓋面上兩只充滿靈氣的鳳鳥相戲,還以浮雕技法表現了獸面、鴟號、夔龍、大象等動物形象,這種繁縟富麗的紋飾,正代表著中國青銅文化的一個高峰。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婦好偶方彝以宮殿為原形,但在器物的裝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