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銘藝術 幣傳文明——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1公斤銀幣賞析 |
青銅文化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各式各樣的青銅器以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于世,青銅器在夏商周三代的使用幾乎涵蓋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延及漢魏唐宋時期,也仍有青銅器的使用。到了今天,青銅器雖然不再成為主流文化,但其藝術價值仍延伸到各個領域,先輩的智慧傳承在現代閃耀著光芒。 青銅器登上中國貴金屬的舞臺,使青銅文化更深入地扎根在人們的心里,讓每一個人都能領略和感受到千古藝術的奇跡。繼去年發行了一套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后,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幣又發行了該系列中的第二組,5枚美輪美奐的金銀幣上飾演著來自殷墟文化婦好墓中的五件青銅器,青銅文化再放異彩,令人贊嘆不已。 ![]() ![]() 展開其中一枚1公斤銀幣,這枚重量級的規格在風格上同樣散發著一股權重感,來自婦好墓中的代表性作品“婦好偶方彝”以一份皇室的貴氣與古典的豪華帶給賞者超強的震撼,在幣中自然地彌漫著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凝重。婦好偶方彝鑄造于商代晚期,此器宛如一座殿堂,凝聳華麗獨具特色,是殷墟青銅器中的佼佼者。器底銘“婦好”二字,表明此器為商王武丁為配偶婦好所造。這件大型商代容酒器,是殷墟青銅禮器中的精品之作,它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而且是商王朝禮制的體現。 細賞幣中方彝,它的形制十分獨特,器身橫長兩倍于縱長,似兩方彝并聯一體,“偶”的含義也由此而生。兩彝的器蓋似屋頂,向下斜流,在蓋面上各有一只形態逼真的鳳鳥相對而立,兩鳥相戲,頗有鴛鴦戲水之妙思,此意象或許暗喻著商王武丁與婦好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在蓋的兩端有對稱的短柱鈕,長邊各有7個方形蓋和7個尖形蓋,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身兩長邊口沿各有7個缺口,是專為放置酒斗設計的,它們之間相互呼應,緊密對稱,顯出了工藝的精細嚴謹,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水平的高超精湛。中間鑄有一小獸頭,兩側飾鳥紋,增添了一種神秘感,腹的表面飾著一具大獸面,粗獷的線條勾勒回旋,充滿了詭異之氣,更增強了禮器的肅穆氛圍,烙印著商代濃重的崇神文化。圈足作底,上飾龍紋,把紋飾進一步豐富,商代青銅紋飾繁復不窮的特點在此彝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銀幣鏡面作底,用現代的光華潤澤了銹跡斑斑的青銅,使婦好偶方彝更顯華麗高貴,呈現出在當時朝代中的尊貴地位。多層次反噴砂下的方彝還原了特有的古樸與典雅,精細地展現了商代青銅器富麗的紋飾及奇巧的構造,令人不得不驚嘆先輩巧奪天工的藝術創思,也讓人在這種古老的藝術熏陶中慢慢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