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籌交錯 話商秋——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5盎司銀幣賞析 |
“麋鹿在牧,飛鴻滿野。”
這是史記中關于殷商之地的詩意的記載。三千多年前,古老的黃河中下游河流縱橫,森林沼澤密布,氣候溫潤,許多野獸、飛禽、魚類棲息于此;從對甲骨文動物名稱的檢索中可了解到,商人已經識別出30多種動物,動物不但用來耕作生產、狩獵、征戰(zhàn)和役使,更是食用肉類的主要來源。
在商代人心中,動物既是人類伴侶,也圖騰、是祖先、是天帝使者,還是殘害人類的惡魔、人類征服的對象;善與惡的不同角色,使得遠古先民對動物是如此依賴,又如此畏懼,無法釋懷的心理,將動物看作是神靈與人溝通的媒介,甚至當神膜拜,于是動物成為商代文化表現的主要母題。而青銅器的鑄造、其造型、紋飾都是體現商代文化的主要載體。司母辛青銅觥,造型奇特、紋飾繁縟,極具夸張而神秘的風格,就充分反映了殷商先民對動物特有的集實用和膜拜合一的復雜宗教情感。
觥,是古代一種飲酒的器皿。司母辛觥,1976年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該實物通高36厘米,通長46.5厘米,因蓋與觥身內均有“司母辛”銘文,故稱之為司母辛觥。銘文“司母辛”中的“母”其實就是商王武丁之妻婦好,“辛”是其廟號,“司”是祭祀,即此器是武丁的子輩對其母婦好所做的祭器。中國人民銀行于2013年5月發(fā)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5盎司圓形精制銀質紀念幣惟妙惟肖地再現了這一器物的原貌。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5盎司銀幣背面圖案」
由幣圖可見,器身為扁長形,前部為奇獸之形,兩足呈獸蹄狀,后部為鳥形,二足如鳥腿,朝向后方,其造型為獸鳥合體,呈站立之姿。觥獸頭上雙角自然曲卷,中脊至尾為卷龍形,獸首飾弓形鋬,即為器物上的提梁。該器物造型集牛、馬、豬、鳥、龍、虎等多種禽獸之形為一體,藝術性的變形再現出其形象;圖幣造型在曠達背景的映襯下,意會地體現出原實物的敦實不失精巧,于凝重中透達出奇思的精髓,表現極為精細、甚為別致;蓋、身相連的曲線自然流暢,顯現雄奇、瑰偉之美,極其細致地顯現商晚期中原青銅文化的特點;精致的反噴砂工藝清晰表現出其后臀部正中的鳥面紋、側邊的巨翼、通身的雷紋底紋以及其間布滿的盤繞回旋的龍蛇紋、鳥紋和虎形紋;構思嚴謹,布局有序,主紋與底紋相互映襯,繁而不亂,細膩且精致,彰顯出一種力的神秘與震懾,充分體現了商人的審美觀念和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捧幣細觀,使人不得不嘆服商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以及該幣神思妙想的設計、巧奪天工的表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