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不斷下跌的金價已累計下挫近三成,繼4月中旬暴跌后,上半年最后一個交易日(6月28日)國際金價更是跌至1200美元/盎司成本價區間。金價再次走低,“挑”動國內部分“中國大媽”們再次出手抄底補倉。業內專家提醒投資者,“成本價”不一定是“止跌價”,“急剎車”后金價仍有下“砸”空間,投資風險大。
金千二“成本價”甩賣
今年4月以來,黃金遭遇大規模拋售,金價一度創下30年來最大跌幅,整個第二季度金價更是創下1920年以來的最差紀錄。6月28日,上半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倫敦現貨黃金盤中報出1180美元/盎司,失守1200大關。
“全球平均采金成本在950-1150美元/盎司,國際金價正在不斷接近黃金礦產開采的綜合生產成本。”上海黃金交易所專家顧問李駿說,從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布今年提前放緩QE3步伐,并計劃在2014年中期全面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消息傳出后,美元走強趨勢明顯,對金價形成更大的下行壓力。
隨著金價的持續走低,包括高盛、德意志、匯豐、瑞銀、摩根士丹利、法國興業銀行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相繼下調金價預期。高盛更是將2013年黃金均價下調至1300美元,2014年黃金均價下調至1050美元。
業內專家表示,雖然黃金價格是全球金融市場 交易的結果,金礦并不具有定價權,但金價低于開采價格“甩賣”,將壓榨黃金生產商利潤,使其面臨停產歇業風險,并由此導致生產商逐漸減產來應對日益增長的成本支出。
“中國大媽”再出手
金價不斷下挫,讓多數4月底搶購黃金飾品的“中國大媽”被套牢。5月以來,“中國大媽”們一直“按兵不動”,但當國際金價6月底跌至“成本價”后,各地的“中國大媽”們有些按捺不住。
據綜合媒體報道,黃金價格上周末再次大跌后,南京、廣州、長沙等地金店內人氣漸旺,雖然沒有出現一些“豪單”“大單”,但出現了不少“階梯式”購金的市民,雖然每次購金量不多,但購金頻率較高,隔三差五地就會來買一些。
“主要是希望趁跌補貨,攤薄成本。”南京市民張女士說,“我在今年4月份黃金暴跌時買了500克黃金,當時以為抄到底了,沒想到現在金價更低了。如果今后金價再跌得厲害,我還會出手再買一點,以平衡成本。”
“現在金價已跌到1200美元/盎司了,還能怎么跌下去?”在不少“中國大媽”們看來,1200美元/盎司附近的成本價就是金價“底線”,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黃金飾品消費者和實物金條投資者的搶購熱情明顯降溫,但“中國大媽”們購買黃金的熱情并沒有降至冰點,其消費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