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青銅路 風雨度春秋——賞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之5盎司金幣 |
青銅器文化起源于黃河文化,始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分布地域很廣,在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曾出土過青銅器文物。中國青銅器大約經歷了1600多年的歷史,時間跨度之長,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青銅器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的演變發展,統稱為青銅器時代。青銅器禮器自古就被王室看作是身份與財富的象征。尤其是“鼎”,更是被尊崇為權威的象征,古書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王朝遷都頻繁,遷都的原因都直接與銅、錫、鉛、磷礦的出產地有關。眾所周知,青銅器的主要原料是紅銅和鉛或錫的化合物,由此可以看出青銅器的原料在當時掌權者心中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在古時,皇帝大臣們所擁有鼎的數量也是有限制的,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我們后來講“一言九鼎”這個成語,就知道鼎在統治者的心目中分量有多么的重了。
在古代,有的鼎在制作時會在鼎的內壁里鑄上銘文,銘文在古時也叫金文,金文一般字數不多,少的有一兩個字,到了商代晚期字數逐漸增多,但最長也只有48個字,到了西周時期是銘文的發展時期,出現了長篇的銘文,字數最長的是著名的青銅器“毛公鼎”,共有499個字,是目前發現的銘文最多的一件青銅器。青銅器銘文一般記錄的是紀念某人的名或記述發生的事件,語言簡短清楚,春秋以后,銘文漸漸衰退。銘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是與甲骨文一樣有著同樣研究價值的古文字,在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有許多銘文的釋義至今還沒有研究出來。
青銅器的發明也帶動了農業、漁業、軍事等方面的發展,青銅器的制作與使用已經突破了僅限于禮器與酒器等方面的界限,農民和漁民在日常生活中發明了用青銅制作的農具、漁具,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軍事上用青銅制作的兵器由于堅固耐用,也得到了廣泛推廣;由于青銅器在損壞后可以熔化再利用,節約了大量資源,因此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對它依賴性也很強。
為了弘揚中國青銅器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今年5月23日發行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在該項目中,5盎司“司母辛方鼎”金幣尤為引人注目。從實物來看,它的體積僅次于司母戊鼎。“辛”是商王武丁為了祭祀妻子“婦好”而封的廟號,婦好是中國有史以來文獻上所記載的第一位女將軍,她經常參與國事,同時也是一名祭司,經常主持禱告與祭禮儀式,她還曾帶領士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婦好力大無窮,武器有幾十斤重,每次戰斗都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尊重。武丁深愛著婦好,在她去世后,武丁悲痛欲絕、非常懷念,于是命人鑄造了“司母辛方鼎”以示紀念。也有古文字學家認為“司”字應念“后”,所以它也被人稱為后母辛方鼎。5盎司金幣背面的司母辛方鼎,其口沿四面下方均有對稱的獸面紋飾,兩耳立于短邊口的沿上,且均刻有對稱的獸面紋飾,圓柱形空心足,足上方托底部有獸面紋與鼎體四角的扉棱對齊,獸面紋突出于面,浮雕效果明顯,極具視覺沖擊力。它的足底敦厚堅穩,有一種王者歸來的大氣與風范,彰顯了王室貴族的威嚴與權勢。它正面與側面均鑄有乳丁紋飾,總共有414個乳丁。至于乳丁數量的多少有何內在含義,還有待于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加以考證。(供稿:深圳中泉錢幣) 作者: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