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湖南不是大發銀子就是濫發鈔票 |
發布日期:13-07-05 09:21: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作者:范亞湘 |
、骨貝的價格約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綠松貝的價格稍高一些。”
每一種錢幣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在收藏錢幣的過程中,要了解和錢幣相關的發行背景、流通環境等知識,并通過實踐進行辨偽,“這些都比獲得錢幣本身更重要。越是對古錢幣接觸得多,越覺得古錢幣博大精深。”然而,這也是苦中作樂的事情,為此,樂之先生填了一闋《浪淘沙·藏品小賦·古錢》的詞:“點點復斑斑,時缺是殘,舊時面目有無間,不解當年誰是主,長系腰間。 常置案頭看,幽趣猶酣,勤搜博訪費艱難,自笑愛錢非愛富,只是貪玩。” 樂之先生不僅可以說出古錢幣產生的時代背景,而且通過研究,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西漢末年,鑄造錢幣的工匠為了表達對王莽篡奪皇位的不滿,會在個別‘泉’幣上做一些手腳,幣上的某一字不是少一橫就是少一豎,或者干脆把背面的字顛倒過來。當時,工匠的這種行為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也是難以想象的,但這種錯幣卻很受收藏人士的喜愛。” “孔方兄”原來是為了錢幣鑄造和攜帶方便 在樂之先生收藏的錢幣中,有幾枚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有形狀似鏟的鏟幣;有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的刀幣;有從貝幣轉化而來的蟻鼻錢和鬼臉錢。其中,有一枚銅幣中央有一個圓孔。“這樣的錢叫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方孔錢的前身。”樂之先生說。 當時,圜錢主要流通于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秦統一中國后也統一了貨幣,其錢幣稱為“錢半兩”或“半兩錢”。記者注意到,從秦朝的“錢半兩”到清朝末年的銅錢,幾乎所有的錢幣都是外圓內方。 現在,人們一談到錢,就有人會說到“孔方兄”。據樂之先生考證,“孔方兄”一說來源于《魯褒傳·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宋代詩人黃庭堅也在《戲呈孔毅父》詩中云:“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自此以后,人們就稱外圓內方的銅錢為“孔方兄”了。后來,又簡稱錢為“孔兄”或“方兄”。 古錢的方孔由來已久。漢書《食貨志》中就有“錢圓函方”句,注曰:“外圓而內孔方也。”方孔銅錢無論銅質如何不同,大小如何不一,錢幣的中間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孔眼兒。 樂之先生認為,這主要是由制造銅錢的工藝所決定的。過去制造銅錢,采用的是熔銅鑄錢。澆鑄出的銅錢輪廓不整齊,既不美觀,使用時也會刮手。為了讓銅錢周邊整齊,就必須用銼刀將其修銼整齊。如果一枚一枚地修銼,既費工夫,又不方便。鑄錢工匠想出辦法,那就是在銅錢的中間開一個小孔,把一串錢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