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湖南不是大發銀子就是濫發鈔票 |
發布日期:13-07-05 09:21: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作者:范亞湘 |
湖南官錢局故址。姚昆 攝
中華民國七年(1918年)裕湘銀行壹元。
湖南官錢局鑄造的十兩銀錢。
貝幣。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本版撰文/記者 范亞湘 官方在制造錢和發行錢,老百姓在掙錢和使用錢,錢一直在人們生活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長沙市民樂之先生收藏的每一種錢幣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從清末民初湖南貨幣發行情況來看,錢發行得過多過濫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當時小吳門的湖南官錢局所在即現在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 俗語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6月24日,樂之先生向記者展示他所收藏的錢幣時,風趣地說:“我收藏的這些錢可只能看,不能用的。”樂之先生是收藏家,但更是錢幣收藏專家,經常有關于古錢幣的收藏論文在相關專業刊物上發表。 原始社會末期的貝幣、春秋戰國時期的圜金、遼金時代的五筆正隆、各種版本的大觀通寶……樂之先生都有收藏,但更大一部分卻是“湖南造”。“清末民初,湖南是有名的造錢大省之一,與四川等省有得一比。”樂之先生說。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先是在廣東錢局機制銀元和銅元。其后,各省紛紛購制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仿效機制銀元和銅元。當時各省的造幣機大都訂購自英國著名的倫敦伯明翰造幣廠。而英國精良的制幣機械的引入,也使銀幣沾染上濃重的異國色彩。 據《長沙市志》記載,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委托朱昌琳、朱恩紱父子開辦湖南阜南官錢局。第二年,陳寶箴奏請朝廷試鑄銀元,獲準后,他向英國希頓造幣公司訂購了造幣設備和全套“光緒元寶”鋼模,并在英國試鑄了若干一元和半元樣幣。 兩年后,湖南造幣廠鑄造了二角、一角和五分的銀輔幣,并制造了戊戌、己亥干支紀念銀幣。湖南官局和其旗下的銀號還制造了阜南錢局、大清銀行、長沙乾益字號、湖南官錢局等四個版別的30多種銀幣。記者看到,一枚湖南省造庫平一兩的光緒元寶,從其色澤上看,已經完全看不出銀子的光亮了。“這枚銀幣現在的市場交易價格約為5000元,但這樣的銀幣已越來越少,沒有哪個收藏愛好者會愿意放手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湖南新任巡撫俞廉三為了以示清廉,向朝廷奏請停辦官錢局。但沒過三年,全國各地官錢局大為興旺,俞廉三自己也玩不下去,不得不恢復官錢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俞廉三籌設湖南官錢局,次年元月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