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大系:戴志強《錢幣鑒賞與收藏》 |
品,在錢幣界享有很大聲譽,錢幣商便利用收藏者的求索心理,作假冒充,所以市面上可以見到“國寶金匱”假錢。
利用某些假象臆造 譬如唐宋以后盛行年號錢,但并不是每個年號都鑄年號錢,初集錢幣者不諳此道,盲目想把所有年號的錢配齊,錢幣商便利用這種心情,騙取高價。 毫無依據的別品 這類錢是錢幣商利用收藏者獵奇取勝、好奇斗富的心理,制作別出心裁的異品。譬如大“半兩”,上下加鑄“第四十”,冒充秦半兩別品。特大的半兩錢,是否屬秦,尚是疑問;“第幾”一類的錢,現在知道,是漢代的一種宮中行樂錢、酒令錢,把“第幾”和“半兩”湊合到一起,冒充秦錢別品,于情理不通。但對于這種莫名其妙的異品,初涉泉域者,也是容易上當的。 普通品作偽 普通品作偽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貨幣流通使用時期,對當代幣的作偽,錢幣界稱之為“私鑄”;二是后人在特定條件下的仿鑄。譬如,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有些文物攤店曾仿制古錢,作為工藝品或饋贈的禮品外銷;又如博物館為籌辦展覽,有時也做一些復制品,諸如此類在古錢鑒定中,亦應有所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