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錢看朝代更替歷史變遷 |
發布日期:10-03-13 08:48: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柏泉軒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隨著持續的、大規模的拉動內需政策的推進,毫無疑義地將繼續成為文博領域眾所矚目的重點。當人們將目光投向古書畫、古瓷器、古家具時,還應當睜開慧眼識古錢。 筆者以為,中國古錢從文物研究意義和文物價值來分析,絕不稍遜一般意義的同時代瓷器、書畫、碑帖、兵器、玉器……然而,除專業討論古錢的傳媒、論壇、陣地以外,似乎就冷落了許多。平心而論,求實探討,哪枚古錢不同其它文物一樣作為人文的記錄、生活的逆光,歷史的縮影,而熠熠生輝。 古錢幣是不同歷史時期朝代更替的最直接反映。皇帝登基或改元,必開鑄年號新錢。通過研究年號錢,進一步復習了歷史;古錢幣是不同歷史階段階級矛盾、民族戰爭不可調和,相持、鞏固的標志。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后勤保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鑄錢。安史之亂有鑄錢,稱得壹、順天元寶。李順、王小波起義鑄有應運元寶和應感通寶,——這可能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鑄幣了。少數民族政權契丹(遼)、金、元,在建政前后皆存少量鑄幣,但品類繁多,史實可證;古錢幣是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象征。從鑄幣的材質、形制、文字,我們已經得知,并將繼續得知大量的歷史奧秘;古錢幣是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文現象的實證。自秦漢以降,直到清末民初,厭勝錢一族枝繁葉茂,樹大根深。徘徊其中,如入迷宮,給人以探究的動力,求索的永恒。 古錢幣在諸多文化遺產中,外圓內方,文化內涵,一脈相承。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中,體現了深邃的中華文化底蘊;古錢幣在諸多文化遺產中,穿行于街肆、王宮,以微小身軀,撼動諸多商品,成為不可或缺媒介,搞活了經濟,拉動了流通,推動了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古錢幣在諸多文化遺產中,詔令百姓,宣示王道,統一萬眾,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皇權象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古錢幣在諸多文化遺產中,具有交流迅速的特征,從而自動傳遞信息,介紹經驗,溝通生活,成為獨具中華特色的人文歷史名片,促進了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古錢幣同其他歷史文物相比,既有祖國歷史文化的日月光輝,也有區別于其它歷史文物的人文色彩。 中國古錢幣在歷史中的文物價值、歷史研究價值,絕不遜色于其它瑰寶。在文博研究領域中,中國古錢幣的地位應當有所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