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金融智慧一點也不遜于當今! |
發布日期:09-03-04 08:47:1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人 作者: |
督,統率東吳一帶的軍事,跟周瑜差不多了。他是在東晉建立的第三年鑄的錢,民間把他鑄的錢又叫做“小五銖”。這個錢質量很差,銅色發白(摻的錫太多),極薄極小,簡直就是榆莢錢的翻版。
這個沈充后來的的結局,很有點搞笑。 沈充的老上級王敦,是歷代顯赫的士族豪門,有兵權,有地盤,位高震主,幾次逼得皇帝沒辦法。后來王敦得了重病,朝廷就趁機發兵討伐他,王敦也就索性扯旗造反,派人馬進攻建康。逼得皇帝親率六軍抵抗。沈充跟定了舊主子,在吳地起兵響應。這還了得。朝廷大怒,出了懸賞:有斬沈充者,可賞“三千戶侯”。就在這關鍵時刻,王敦病死,造反軍隊立刻潰散。沈充逃到老部下吳儒家里。吳儒假意收留他,把他誘騙到夾墻中關起來,笑說:“三千戶侯到手了。”隨后把沈充砍了腦袋。 兩晉時期關于鑄錢的事,就這一樁。 銀子是在晉朝開始吃香的 我們已經知道,貝幣的單位是“朋”; 黃金 (204,-4.91,-2.35%)的單位是“斤”(相當于現在的半斤)。可是自從有了銅錢后,還沒有個單位可以稱呼孔方兄。古人一開始是叫“一個子兒”還是“一枚”,我還真是翻遍古籍也查不著。老是沒有貨幣單位是不行的,所以從晉代開始,銅錢就有了單位,小單位叫“文”,所謂“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是也。大單位呢,叫“貫”。這個咱們大伙可能都熟,現代有個著名的昆曲劇目《十五貫》,故事取材于明代馮夢龍編輯的小說《醒世恒言》。這十五貫,就是15大串錢。那么“一貫”是多少?1000文。看來,十五貫錢若由一個人背著,還是挺重的呢。 貨幣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就有點不健康了,有幾個現象值得一說。 首先是私毀私鑄,民間有一些豪強和不法分子,喜歡把錢毀了重新鑄。這可不是為了增加GDP,而是有利可圖。這里又要普及一下鑄造知識了。銅錢的主要材質,有紅銅、青銅、黃銅、白銅等等。紅銅是純銅,青銅是銅錫鉛合金,黃銅是銅鋅合金,白銅是銅錫合金。把好好的足值銅錢融化了,多摻進鉛和錫,再縮小一點重新鑄,錢就平白無故生出另外許多錢了。 這是明目張膽的摻假兌水?墒悄菚r候沒有質監局,沒人管,三國時候的國家領導人劉備、孫權還帶頭鑄不足值的錢。如此一來,官錢的減重減值和民間的私鑄,兩下里就真成了朋比為奸”。 鑄劣錢有利可圖,誰還傻乎乎地鑄好錢?這就是貨幣領域里“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據說發展到今天,這個定律已經在不少單位的用人機制里起作用了。這樣日子一久,劣錢必然充斥市場,沒法再流通了,因為大家都不認。于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頓,一番整頓下來,掃除了一些劣幣,騰出了一定的空間,于是民間私鑄又見機而起,興起新一輪的造假高潮。劣幣就這樣生生不息,越整頓越厲害。 再一個現象是,兩晉的君臣太懶散,只顧著用前朝的舊錢方便,可是那舊錢,一是有外流、損耗的,二是大款們存錢越來越多,國家老是不鑄錢,貨幣供應量就會嚴重不足,流通領域怎么辦?這老百姓也有法子。從晉朝時起,民間用錢有時候約定可以缺斤短兩,學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當成一百文用。第三個現象是,貨幣不夠用,就學習三國,朝廷的賞賜和俸祿都不用錢,一律用布帛。發年薪時,大官小官都用車往家里運布匹。 兩晉皇帝賞賜給臣下的布帛,一般數量都很驚人,動不動幾千幾萬匹。權臣桓溫一次就曾得賞30萬匹。那時候誰家富、誰家貪,一眼就能看出來——他總得造個倉庫來裝這些布啊。 晉朝的西北地區和當時的北方政權更是徹底,連老百姓都不用錢,就用布匹。好好的一段布,買糧食剪去一塊兒,買肉剪去一塊兒,基本就不能用于做衣服了。這種浪費,連有的官員看了也心疼。北方政權后來也先后鑄過銅錢,企圖取代布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