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的錢幣福建通寶之謎 |
發布日期:13-11-19 08:57: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福建 葉偉奇 |
行使的通貨,從此圓形方孔作為我國流通貨幣的基本形制被固定下來,并連續行用了2000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時期云南省、天津還鑄造發行圓形方孔的“民國通寶”錢,四川大漢軍政府也鼓鑄了面文有“大漢”及“大漢紀元”字樣的圓形方孔錢。同一時期閩軍政府也鑄造了圓形方孔的“福建通寶”背“省造二文”、“福建省造”背“二文”和“閩省通用”背“二文”錢,但僅見試鑄樣錢,未正式鑄造發行。為何最后正式鑄行的“福建通寶”錢會突然采用圓形圓孔的形制呢?這確實令人費解。筆者以為可能是受到晚清福建寶福局所鑄“光緒通寶”、“宣統通寶”圓形圓孔錢形制影響的緣故。晚清時期福建寶福鑄錢局鑄造有“光緒通寶”、“宣統通寶”機制有孔銅錢,錢中間穿孔即為圓形(圖5-8)。寶福局“光緒通寶”、“宣統通寶”機制錢流通使用較廣,一直使用至民國初年,受其形制影響,辛亥閩省光復之初鑄造的“福建通寶”錢也采用圓形圓孔形制。
![]() 圖5光緒寶福機制(正)
![]() 圖7機制宣統寶福(正)
![]() 圖8機制宣統寶福(背)
三、旗幟圖案之謎。“福建通寶”二文幣根據錢背穿右五色共和旗上橫條紋數目多寡不同,可分為粗五條陽紋和細六條陽紋兩種版別,即俗稱的“五條旗”和“六條旗”版。其含義若何?有人認為“五條旗”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六條旗”是漢、滿、蒙、回、藏、壯六族共和之意。歷史上根本沒有六族共和的說法,此說大謬。其實,粗五條陽紋和細六條陽紋都是代表“五色共和旗”,只是對“五色共和旗”上五種顏色橫條紋表現的手法不同而已,一種以粗五條陽紋代表五色旗上的五種顏色橫條紋,一種以細六條陽紋代表五色旗上五種顏色橫條紋的六條邊,以六條陽紋之間的五條陰紋代表五種顏色橫條紋。 四、錢幣面值之謎。“福建通寶”錢存世實物,目前常見的有一文、二文兩種面值。“一文”幣(圖1、2),直徑19毫米,圓孔徑5.5毫米,重約 2.4克。一文幣鑄造量不多,較為少見,若為全品相者,更為稀罕。“二文”幣(圖3、4),直徑24毫米左右,圓孔徑6毫米,重約4.5克。馬傳德、徐淵編著的《辛亥革命時期貨幣》還刊載了“福建通寶”背雙旗五文、十文兩種錢,這是“福建通寶”五文、十文幣首次披露于世。“福建通寶”錢是否還有其他面值? 五、鑄造工藝之謎。“福建通寶”錢系采用手工翻砂鑄造,鑄造工藝落后,鑄造較為粗糙,輕重不一,精美者少見。清代在福州設有錢幣鑄造機構——福建寶福鑄錢局。晚清時期福建寶福鑄錢局的鑄幣技術已相當先進,曾經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