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的錢幣福建通寶之謎 |
發布日期:13-11-19 08:57: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福建 葉偉奇 |
圖1福建通寶一文(正)
圖2福建通寶一文(背)
圖3福建通寶二文(正)
“福建通寶”鑄造于辛亥革命時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歷史的見證物。1911年11月9日,革命黨人響應武昌起義在福州舉事,經過一天激戰,光復福州城,成立中華民國閩軍政府(亦稱“福建都督府”)。閩省光復之初,軍政支出浩繁,而府庫空虛,財政極為困難。為緩解財政緊張局面、維持社會金融穩定,閩軍政府政務院決定鑄造發行銅錢、銀角等貨幣投放市面流通。當時鑄造發行了“福建通寶”圓形圓孔銅錢(圖1-4),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種以省名作為錢幣名稱的銅錢,是福建歷史上最后一種手工鑄造的有孔銅錢,也是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省鑄造發行的為數不多的幾種有孔銅錢之一。“福建通寶”錢問世距今不過百年時間,但因當時時事動蕩,“福建通寶”鑄造情況不見于史籍檔案記載,因此留下不少難解之謎。 圖4福建通寶二文(背)
一、鑄造時間之謎。錢幣學界一般認為“福建通寶”錢鑄造于辛亥革命時期,但其具體鑄造時間(始鑄、停鑄時間),有關史籍均缺載。有人認為,“福建通寶”開鑄時間應在閩鑄“中華元寶”之后,“可能在1912年初,或者更遲一些時候。”福州大學劉敬揚教授研究發現鼓鑄“福建通寶”之事不見刊于閩都督府機關報《福建公報》(創刊于1912年1月7日),認為“福建通寶”始鑄時間“似定于開設福建造幣廠之后,《福建公報》創刊以前,即1911年12月前后較為妥當”。“福建通寶”錢停鑄于何時?更是個未解之謎。“福建通寶”錢今存世尚多,特別是“五條旗”二文錢更為常見,說明其鑄造數量不小,應鑄造了較長一段時間。 二、圓形圓孔之謎。“福建通寶”錢形制獨特,呈圓形圓孔狀。我國貨幣上出現穿孔始于貝幣。天然海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稱為“貝幣”。起初貝幣上沒有穿孔,后來為了攜帶方便,便在貝殼上打磨穿孔,這就是錢幣穿孔的濫觴。此后出現的金屬鑄幣,如金屬仿貝、刀幣、蟻鼻錢、布幣、圜錢等,都有穿系的孔。甚至一些現在對其貨幣性質還有爭議的物品,如魚幣、橋梁幣、戈幣等,其上也有穿孔。當時這些錢幣、物品上的穿孔大多為圓形。如仿造玉璧或紡輪形制鑄造的圜錢穿孔就是圓形的。戰國中后期開始出現圓形方孔錢,如秦國的“半兩”錢,齊國的“鎰化”、“鎰四化”、“鎰六化”錢,燕國的“一化”、“明化”和“明四” 錢等,它們都是由圓形圓孔的圜錢演變而來的。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貨幣,將“半兩”錢作為全國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