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龍洋鑄成數量考述 |
發布日期:13-11-15 08:56:2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寇尚民 |
龍洋正面
龍洋背面
河北三河 寇尚民 “龍洋”是清光緒至民國年間流通的銀幣,正面鑄有“光緒元寶”四字,中間有小滿文,并有鑄造地名和“庫平七錢二分”計重;背面為龍圖,四周鑄有外文(見圖)。這種既有龍圖又有外文的銀幣被稱為“龍洋”。此銀幣首先由廣東造幣廠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式開鑄,后各省陸續鑄造。關于各造幣廠鑄成“龍洋”之數量,因統計中所采用單位“元”與“枚”的不同,以及一些數據中含有其他銀幣,由此造成統計數據互有出入。筆者依據相關史料,試從各造幣廠起鑄至停鑄時間入手,盡可能考述出各廠鑄成龍洋的數量。 撲朔迷離的鑄成龍洋總量 1919年財政部錢幣司編《幣制匯編》載:“自光緒十六年開鑄,至三十四年(1908年)止,各省局廠報告鑄數大銀圓約共四十余兆,小銀圓約共一千四百余兆,為數甚巨! 1932年陳度編《中國近代幣制問題匯編》載:“中國龍洋之開鑄始于廣東,繼之以湖北江南,再繼之以其他各省!⿹駠(1913年) 十二月十七日財政部泉幣司所制之調查表,計天津、廣東、武昌、四川、江南、奉天、云南、湖南、河南、福建、吉林、江蘇、清江、安徽、山東、江西、浙江十七處銀元局。自開辦以來,截至是年報告之時為止,共206028152元。” 1926年張家驤著《中華幣制史》載:“現今各省行川之銀銅各幣,約可分為新舊式二大種!瓝駠7年財政部所發表之幣制節略內載,舊型大小銀圓總計合銀一元八萬一千余萬元。其中,一元銀主幣約占二萬三千五百余萬元! 另,民國8年,財政部調查各省造幣廠鑄造的清代龍洋數量為“286391413枚”。 各造幣廠鑄成版式和數量 自光緒十六年廣東造幣廠正式開鑄后,截至民國18年云南造幣廠鑄成最后一批龍洋止,歷經40年。期間,各省造幣廠鑄成龍洋版式眾多,各版鑄成數量互有不同。尤其是進入民國到開鑄袁像銀幣前所鑄成龍洋數量巨大。這是源于北洋財政部在民國3年8月21日,飭南京、湖北、奉天、四川、廣東、云南各造幣分廠,“國幣新模未頒前,各廠改用北洋造鋼模鑄造銀元……北洋銀元重量為七錢二分,公差萬分之三,標準成色為八九,平均公差千分之三,最低者為八八八,再低即須重鑄……北洋造鋼模,應先詳部核準向總廠領取”(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一輯》)。經查各造幣廠鑄成龍洋數量和版式如下: 廣東造幣廠 據張家驤編著《中華幣制史》,該廠從“光緒十六年至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