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代開元通寶諸多問題的探討 |
發布日期:13-06-20 17:11: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周延齡 |
賞月、拜月和觀月,繼而增添和發展到賞桂、觀潮、吃月餅等與月亮有關的內容,并影響到了鄰近如日本、朝鮮等周邊地區,平安時期的日本宮廷也每年舉行賞月儀式,到了盛唐時王室和民間崇月風俗達到了頂峰。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賞月,并在長安太液池的西岸筑有一座百尺高臺,稱“賞月臺”,為每年與貴妃一起賞月而用。另外流傳有極富傳奇色彩的唐玄宗夜游月宮的傳說,《龍城錄》載: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與申天師和道士鴻都中秋賞月,由天師行法,三人步上云霄漫游月宮。事后由玄宗回憶起月中仙娥的音樂與歌舞,創作了音樂與舞蹈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皇室與民間的崇月風氣、中秋花好月圓的大唐氣象,是值得慶賀的佳節盛事。這應該是盛唐崇月風俗在錢幣文化上得以反映的直接證據,也是玄宗年間大量產生“開元通寶”背鑄月紋的重要原因。 由于朝廷在盛唐期間多次下詔禁惡錢流通,并以官鑄好錢換惡錢,所以出土的錢幣大都形大足重,大致反映了安史之亂前流通中的錢幣質量情況。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三年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因平叛之需開始鑄“乾元重寶”虛值大錢。民多盜鑄,物價騰貴。我認為,在這些年里,“開元通寶”可能已經停鑄,至少不可能鑄足重的小平錢了。 中唐以后,“開元通寶”面文已經沒有太大的變化。會昌開元中的幾種異書版似乎很有特點,如異書背“益”、與“宣”。“會昌開元”還另發現一些異書但數量很少。唐后所鑄開元錢,有些由于文字與唐鑄的錢幣相同而不易分辨,有些如閩開元則很易區分。另有一些文字變化很大的開元錢,俗稱“周元手”、“唐國手”、助國手“等都應該是唐后鑄的。中唐后大部分錢幣可見的主要特征是:鑄造不精,形制偏小,錢重減輕;錢背月紋則變化極大。月紋形態上不規整,有雙月、三月紋和星紋云紋與月紋同鑄的情況出現。 月紋的形制(比如仰月、俯月、肥月、細月等)和在錢背的位置(穿下斜月、角月、上下月、左右月等)在開始時可能是與鑄時鑄地有一定的關聯,因為在定制上有不少規律可尋,如:穿下左向斜月在“小字”版,左右月文在“小字”版及中晚期開元中多見,俯月紋在盛唐開元中多見,背穿右的月紋的錢幣在各個時期都比較少見。有些月紋只是在某個時期某種錢文特征的錢幣上出現,而在其他錢文的開元錢上不可能有類似月紋。這些特征和規律多少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月紋在錢背的位置可能與鑄時或鑄地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