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代開元通寶諸多問題的探討 |
發布日期:13-06-20 17:11: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周延齡 |
以紀年唐墓出土的開元錢種類為主,錢幣形制與特征為輔來區分;文字變化則以文字的主要變化分為一大類,次要變化則列在各大類下分成不同的小類。在分類上宜粗不宜細,重視字形的大變化和忽略細小變異,使唐“開元通寶”錢的分類有個大致的清晰的主線。 唐武德四年最初鑄的“開元通寶”的錢文與文字,史書明載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歐陽詢所制詞并書寫,書體含八分、篆、隸三體。從諸多初唐、盛唐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錢中,此版別占有相當比例。較為典型的為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的吳王妃楊氏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通寶”,文字主要特征為:“元”字第一筆短,“通”字走之旁三斜撇不連,“寶”字“貝”部兩橫與兩豎亦不連,細緣,光背,按文字特征在版別分類中稱其為:短一元。文字特征“短一元“類的錢幣其文字和類別特征在其后的鑄行中有很多的變化,如元寶寄郭、接郭、直元、闊緣等類別。自始鑄至唐末也一直在鑄行,我們從唐后期鑄的會昌開元里也能見到面文有短一元風格的錢幣。武德初,唐國勢初定,但許多地區仍處在戰亂和割據中,如河南竇建德、河北劉黑闥、江南輔公石、陜北梁師都等。因此,嚴格來講,此時的開元錢流通的區域面積不是很大的,我們從唐初的鑄錢監和鑄爐分布上也可以看到當時的這個現實。只有在唐太宗貞觀年間進兵嶺南、拓展西域與解決梁師都割據勢力后,隨著版圖的擴大,開元錢才在更大的區域內鑄行和流通。但開元錢的文字與形制也有了一些變化。如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韋幾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錢有形制為“短一元”闊緣的新版別。 大字左月古錢 唐鄭仁泰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紀年墓與河南偃師唐宋禎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錢,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詳盡的開元錢的版別資料,并從中發現了“短一元”元寶寄郭與“容弱版”的開元錢。“容弱”是版別的一種名稱,其文字與形制特征為:“開”內井雙橫短,使“井”字狹長,“元”字第一橫較“短一元”長,元兩足間隔開,“通”字走底部有變異,錢背分為光背或穿上下、四角可見直長形之月紋。但月紋的出現不會在這種版別的開鑄時,在時間上月紋的出現會更晚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