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幣材趣談 |
農器成了人們交換的對象,久而久之,農具便成為交易媒介物了。《中國貨幣史》說:“布幣是由農具鏟演變出來的,可能是镈字的同聲假借字,镈是古代農具的名稱,古詩中有‘庤乃錢镈’的句子”。 軍器也是古代的一種幣材。 古代部落間由于戰爭頻繁,交戰雙方總要損失兵器和將士。為了自衛,兵器人人需要,但兵器卻不是人人能鑄造的,因而,除了國家冶鑄或繳獲敵人兵器之外,人們只有以他物來換取兵器,這樣就使兵器一度成為交易的媒介物了。 古人稱錢也叫刀,《中國貨幣史》說:“刀幣體系很明顯是由實用的刀演化出來的”。刀幣主要有兩種,大刀是齊國的貨幣,小刀是燕國等的貨幣。 古代用具中有刀,古代兵器中也有刀,古代貨幣中也有刀,這是引人深思的事。 布帛 我國以布帛為幣材,歷史最長。三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布帛的使用達到了全盛時代,影響深遠,后來的錢也叫布或幣。今天貨幣兩字已成為交易媒介物的專用名詞。貨之材一般是指貝殼,而幣之材則是指布帛。故貝和布帛是古代幣材的二大系統。 布帛作為貨幣使用,其單位如何定呢?《漢書·食貨志》說:“周布泉之制,以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周官·載師職》記載:“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所謂里布,據鄭眾的注釋為:“里布者,布參印書,廣二寸長二尺為布。貿易物。詩云‘抱布貿絲’,抱此布也”。顯然,里布是一種交易媒介,也可說是貨幣,古人抱著這種布幣進入市場交易,《禮記·雜記》云:“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據鄭康成注釋道:“十個為束,兩者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尋,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由此可知,凡布帛以匹為單位,每匹以兩端相向對卷,卷合一端,兩卷而成匹,故匹亦謂之兩。如上所述,所謂布、卷、匹等都是指段。段有長短大小不同,其價也就不同了。由于布帛是人工織造,可懸一定式以為鵠,以為量度價格的尺度。《晏子》說:“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禮記·王制》亦說:“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鬻于市”。布帛既作為交易之媒介,必須規定一定的尺寸大小,不得隨意變更。如一布規定為廣二寸、長二尺。它不夠用作衣料,實際專為交易之用。 古代布帛以匹為單位,但匹也叫兩,而兩這種單位名稱卻最為通行。《周官、媒氏職》云:“凡嫁女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春秋》云:“重錦三十兩”。以及“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等等。兩本為布帛幅長的單位名稱,而又是重兩的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