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一兩金幣絕世罕見 估價超百萬 |
發(fā)布日期:12-03-21 08:33:5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匯金網 作者: |
中國近代最早由中央政府鑄造的機制金幣入藏沈陽金融博物館。這兩枚金幣堪稱是中國機制金幣的開山之作,也是反映晚清時期金融貨幣改革的珍貴實物遺存。由于這兩枚金幣從未公開發(fā)行,時至今日已存世極罕。 專家估價每枚都應在100萬元以上。 兩枚金幣的全稱是:光緒丙午年造大清一兩金幣和光緒丁未年造大清一兩金幣。分別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歲次丙午)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歲次丁未)由天津造幣總廠鑄造。 沈陽金融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劉磊介紹,“大清丙午一兩金幣”與清朝最后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沈陽趙爾巽公館舊址,就位于大東區(qū)萬泉公園正門南側,被列為沈陽市不可移動文物。 趙爾巽出生于鐵嶺的官宦世家。當時,清代幣制十分復雜,流通中的貨幣銀錢并用,而白銀貨幣又分為銀幣和銀錠。當時的現(xiàn)狀是官商并鑄、中外混雜,造成各地白銀的成色、重量極難統(tǒng)一,給商品流通造成了很多的障礙。 自甲午戰(zhàn)后中央政府戶部就提出了“整頓圓法,以歸一律”的想法。但是,由于朝廷內部政治勢力錯綜復雜的斗爭和較量,使得幣制問題直到滿清政權即將覆亡才產生了一個“定制”。其中,在1904年到1905年間,清政府一度想采取美國人精琪提出的虛金本位制,發(fā)行金幣。 在鑄造發(fā)行金幣的問題上,清政府內部就采用與西方接軌的“一元”還是傳統(tǒng)的“一兩”作為貨幣單位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在兩派勢力爭執(zhí)不下之際,素以“憨直敢言”著稱的趙爾巽出場了,支持鑄造“大清丙午一兩金幣”。 在“兩、元之爭”的雙方背后,還有一個人一直在密切注視著這場爭論,她就是慈禧太后。最終,慈禧以對戶部奏折的四字批示,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依議,欽此”。作為主管此事的戶部尚書趙爾巽,由于表現(xiàn)上佳,甚合上意,很快就被派往沈陽,成為盛京將軍。 趙爾巽兩度主政東北,不僅創(chuàng)立了清末民初聲名赫赫的奉天官銀號(即后來的東三省官銀號,今商業(yè)城北側的工商銀行大北支行),也因此成為了張作霖的“貴人”,將其提拔起來,使之最終成為黑土地上的“東北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