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究竟能否保值 |
發布日期:13-05-20 09:09: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新金融觀察 作者: |
說黃金能保值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黃金蘊含著很高的內在價值,也就是開采黃金所投入的勞動量。再有,黃金便于攜帶和隱藏,不像房地產那樣是不動產。但我們必須要清楚,衡量一種商品或資產的價值,必須借助貨幣,這就是利用貨幣的價值尺度(記賬單位)的功能。 中國有句古話:“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不少中國人的思維被這句古話所禁錮,認為黃金的保值性不可置疑,即使在“兵荒馬亂”時期,投資黃金也可避免財富損失。本文就論證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說黃金能保值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黃金蘊含著很高的內在價值,也就是開采黃金所投入的勞動量。再有,黃金便于攜帶和隱藏,東方動亂可以帶著黃金逃到西方,北邊打仗可以帶著黃金逃到南邊,不像房地產那樣是不動產,不能帶走,也不能隱藏。所以說,投資黃金要比投資房地產更安全,也更便利,一般來說可以隨時找家銀行、珠寶店或典當行換成現金。但黃金的保值性是相對的。如果對黃金的歷史價值進行實證研究,不難發現,歷史上黃金貶值的例子俯拾皆是,而且貶值的時期甚至長于增值或保值的時期。 我們必須要清楚,衡量一種商品或資產的價值,必須借助貨幣,這就是利用貨幣的價值尺度(記賬單位)的功能。如果要比較不同時期商品或資產的價值,僅憑名義貨幣量是無法比較的,因為有通貨膨脹的因素,所以必須把各個時期的貨幣量按其購買力換算成某一基期的貨幣量,這樣才有可比性。 在金本位年代,黃金貶值是常有的事。黃金貶值與黃金的供給量、政府的貨幣政策等因素相關。1796年-1819年,英格蘭銀行停止兌換其匯票,導致黃金價格下跌了約4%,但物價卻上漲了約35%。購買同一件商品,在1796年需要1克黃金,到1819年就需要1÷(1-1×35%)÷(1-1×4%)=1.6克黃金,相當于黃金在23年里貶值了(1.6-1)÷1.6×100%=37.5%。 19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大金礦,黃金供給突然增加,導致物價連續十幾年大幅上漲。由于南非、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大金礦的相繼發現,同時,黃金的開采和冶煉技術也得到了提高,成本下降,黃金產量穩步增長。1890年-1914年,世界黃金產量平均每年以3.5%的增幅增長。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世界很多國家的物價漲幅隨之增長,美國每年CPI平均漲幅為2.5%,這在當時是相當高的。在金本位時期,由于貨幣的含金量相對穩定,物價上漲就意味著購買同一件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黃金,也就是黃金貶值。 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后,黃金的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