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寧波二百中國黃金專柜,柜臺前擠滿了前來選購黃金飾品的市民
黃金12年牛市落幕,金價從2011年高位至今跌去三成,符合熊市定義。
一邊是暴跌,一邊是搶購,黃金將走向何方?
2013年4月21日下午6時,位于北京東三環雙井富力城三樓的“中國黃金”加盟店里,4位營業員忙碌招呼著二十多個顧客。
營業員們說,相比幾天前店里的擁擠不堪,這已算是“輕松”了不少。不過還是缺貨,“很多首飾斷貨了,金條也只有10克與20克的;50克及以上的,需要先交訂金,拿貨至少要15天!
這樣的情形,自2013年4月12日和15日國際金價的兩次暴跌后,在中國四處上演。北京國華商場2萬克金條在2小時內被搶購一空的消息,剛讓人感慨;“豪客”在南京一次出手290余萬元拿下10公斤黃金的新聞,立馬又成為新的談資;而香港在金價和匯率(港元兌人民幣)雙重下跌的刺激下,幾乎所有商場都出現搶購,更有工廠通宵趕工,以防“五一搶金”。
并且,這絕非“中國特色”。路透社的報道說,在日本東京的貴金屬商店里,買家們需要等上三個小時才能買到黃金。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印度,媒體甚至用上了“全印度人都在搶購黃金”的標題。
2013年4月19日,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透過其首席執行官Aram Shishmanian發表的官方聲明稱,購買黃金的熱潮,也席卷了歐美。中東的迪拜,同樣出現了金條和金幣短缺的情況;而在印度孟買和中國上海,顧客們愿意比現價分別多付26美元/盎司(每盎司黃金=31.105克,折算約為5.22元人民幣/克)和6美元/盎司(約為1.2元人民幣/克),以買到黃金。
黃金到底怎么了?下一步會走向何方?
“恐慌”拋售
集中拋售400噸黃金,只需10億美金即可完成。
Ross Norman被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黃金價格分析師之一(他如今也是一家1778年始創于倫敦的貴金屬交易商Sharps Pixley的擁有者),其分析為多方引用。他還原了2013年4月12日黃金暴跌的情形:
4月12日,紐約黃金期貨市場以1560美元/盎司(約為313元人民幣/克,此為成交最活躍的6月期黃金價格,下同)開盤,不久就出現了340萬盎司(超過100噸)的6月交貨的黃金期貨合約拋售,一舉將金價打壓至1540美元的點位這被很多人認為是2001年以來黃金長期牛市的確認點位,也是牢不可破的“支撐位”。
誰知,兩小時后,更大的拋售砸向市場。30分鐘內,高達1000萬盎司(超過300噸)的拋售涌現。總計超過400噸的拋售規模,大大超過了紐約黃金期貨市場286.6噸的當時庫存,基本與世界最大產金國中國2012年403噸的產量相當。
這樣的情形,明顯是蓄意集中“賣空”?只烹S之形成,當天收盤金價跌至1476.10美元,只比當天最低價高出0.1美元,跌幅達到5.41%。
有趣的是,盡管這集中拋售的四百多噸黃金價值高達約200億美元,但由于期貨杠桿的存在,實際只需要10億美元左右即可完成。
4月15日,周一,紐約金市雖以1481美元高開,并一度爬升至1495美元,但越來越多的拋售將金價一度打壓至1335.10美元,最終收至1352.30美元,跌幅高達8.39%,為1983年2月28日以來之最。
4月16日,金價一度續跌至1321.50美元/盎司(約為265元人民幣/克)的“谷底”,隨即緩慢爬升,當日反而收漲了1.26%。
按照通常對“熊市”的定義相比峰值下跌超過20%,黃金市場還是在短短幾天內下跌超過這一水平(相比2011年9月的高位),完成牛熊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