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礦生死線
“挖金礦”依然是賺錢的好買賣。
判斷金價的未來走勢,供給方黃金生產者的因素,或許同樣重要。黃金供給的三大來源是:礦產金、加工回收金及央行出售金。
其中礦產金一直是最大頭,2012年,礦產金在全球格局中占到了約70%。在中國,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礦產金341.8噸,占到全年黃金產量的84.79%。同時,中國連續六年都是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產國。
金價下跌,毫無疑問將壓縮金礦企業的利潤。金價的下跌會觸及它們的成本“生死線”,從而導致減產乃至關閉礦井么?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金價低于300美元時,類似事件曾經上演。
早在2012年5月,世界黃金協會首席執行官Aram Shishmanian就表示,黃金礦產商當時生存的底線是金價1300美元/盎司。而高盛在2013年4月列舉了25家國際黃金公司總現金成本曲線圖,得出的結論是黃金價格保持在1150美元/盎司的水準,將是支持這一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價位。
不過,高盛的報告中沒有統計中國黃金企業的數據,也沒有包括巴里克(Barrick)、紐蒙特公司(Newmont)的情況這兩者分別是當今世界第一、第二大黃金企業。
巴里克公司的年報顯示:2012年,其黃金產量為742.1萬盎司,即230.82噸。2012年,公司每盎司黃金的總現金成本為945美元;在2011年、2010年,分別為752美元、649美元。
紐蒙特公司在2012年生產了558.3萬盎司黃金,即約為173.65噸,其披露的數據為銷售成本,每盎司黃金為677美元。
中國最大的黃金企業之一紫金礦業的公告顯示,2012年生產了32.075噸礦產金,銷售成本為120.82元/克,大體相當于600美元/盎司,毛利率達到63.05%;如果剔除2012年并購的澳洲諾頓金礦項目,銷售成本下降至109元/克,毛利率提高66.7%。
紫金礦業董秘鄭于強告訴南方周末,其礦產金成本相對較低的原因,除人工成本等原因外,也有另一個原因:紫金礦業公司的金礦多處于“露天開采”階段,而世界巨頭們的礦山不少是在一兩千米的地下開采。
鄭于強表示,“至少5-6年的時間里,只要國際金價不下滑太多,紫金仍能保持較好的毛利率。”
上市公司中金黃金的2012年年報,要遲至2013年4月26日才能公布。4月22日,其副總裁兼董秘李躍清告訴南方周末,該公司在2011年里礦產金為22.54噸,每克黃金的“完全成本”(總成本)在190元人民幣左右。按當前匯率折算,這大致相當于946美元/盎司。
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至少國內外的巨頭們,還不用擔心“虧損”的問題,“挖金礦”依然是賺錢的好買賣。
不過付鵬認為,在過去的十年里,金礦的開采成本因素,只能作為金價的參考因素,更多是被其他金融因素所推動。類似的情況,在鋁、鋅等領域也發生過。截至目前,鋁的價格仍然低于成本,而鋅則在成本線附近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