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固平民銀行拾枚銅元券”,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同志的家人捐獻給國家博物館的。該券長128mm,高63mm,為手工刻蠟紙油印而成。正面圖案文字為藍色,上方有“東固平民銀行”字樣,正中為山水圖案,左、右為“拾枚”字樣,下方“憑票即付當拾銅元拾枚”字樣,券面右邊直書“行字第2803號”。背面圖案為紅色,正中間“共同生產 共同消費”字樣。它是中央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銀行——東固平民銀行發行的紙幣。這張看似普通、簡樸而平凡的紙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人民幣”的前身,在中國紅色貨幣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東固革命根據地素有“東井岡”之稱。它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東南部的東固鎮(現為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與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等縣交界,面積約2千平方公里,盛產糧食、茶油和竹木、藥材。1927年10月,黨領導的東固暴動取得勝利。翌年春,東固農民協會以村為單位,建立24個基層組織,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為鞏固革命根據地,擴大革命政權的影響,凝聚社會各階層的經濟力量,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中共東固區委決定成立東固平民銀行,并發出倡議書,立即得到東固各階層民眾的支持和響應。
同年8月,東固平民銀行工作委員會成立,由黃啟綬、劉經化等7人組成,黃啟綬任銀行行長。銀行設在東固街上一幢“中西合璧”頗為時尚的兩層樓房里,面積169.51平方米,進門的左邊是東固區消費合作總社,右邊是東固平民銀行。紙幣發行準備金7000元,江西工農紅軍第二、四團提供繳獲的4000塊銀元、委員會籌集的3000元。發行1元、5角、銅元票200文、100文等面額紙幣。到了1929年春,又擴大基金8000元,發行紙幣量2萬元。
東固平民銀行紙幣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印制而成。紙幣設計是請當地的私塾先生設計,主圖案為一輪冉冉升起紅日,喻意中國革命如東方之日出,冉冉升起、霞光萬丈、勢不可擋。紙幣最早為蠟紙油印,因效果差,效率低,不久改用木刻印刷。油墨自己生產,取煙灰、桐油、豬油等原料調和而成。印制過程:先將油墨,均勻地涂抹在木刻的鈔版上,貼上毛邊紙上色,再取下掠干。正面、背面各印刷一次。再按規定尺寸用剪刀裁剪,加蓋印章編號后發行。在流通過程中,由于銀行堅守信譽,隨時兌換,深受根據地軍民的歡迎和喜愛。當時蘇區群眾非常支持平民銀行的開辦,紛紛籌集資金,有的把自己的銀元、金銀首飾、器具,兌換成紙幣使用。
1929年11月,贛西臨時蘇維埃政府成立,決定將東固平民銀行,改為東古銀行,行長黃啟綬,紙幣流通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泰和、永豐縣等地。1930年10月,紅一方面軍攻占吉安,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在東固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了江西工農銀行。隨后,江西工農銀行與閩西工農銀行,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東固平民銀行從誕生、發展的一年多時間,在鞏固根據地,壯大人民武裝,發展蘇區經濟,改善群眾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為中國紅色金融事業積累寶貴的經驗,在中國紅色貨幣史譜寫了輝煌燦爛的篇章。
由于殘酷的戰爭環境,時光歲月的流逝,東固平民銀行的有關史料留存極罕,我們無法窺視了解其歷史的全貌。紙幣的發行情況,只能依據當時參與人和知情者的回憶,作個輪廓描繪,1元、5角、200文、100文四種面額的紙幣,至今未見實物。現今公認的真品,是林伯渠同志保存的“東固平民銀行拾枚銅元券”。
林伯渠同志(1886年—1960年)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和吳玉章并稱為中共五老。他是黨內從事財政金融事業的先驅,在中央蘇區、延安時期,一直從事財政金融工作。在他的遺物中,還保存兩枚“東固銀行拾枚銅元券”在內的數十件蘇區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發行貨幣實物,這些都成為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
據目前所知,林老保存的“東固平民銀行拾枚銅元券”是唯一的孤品,彌足珍貴,成為我們今天研究紅色金融史、貨幣史極為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