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 丁金林
常州市職工錢幣研究會有一條規定:每周末,泉友們可以在指定地點進行藏品交流、信息互通和復品交換。不久前,筆者以四張華中紙幣從一泉友手中互換來3張晉察冀邊區銀行抗幣。為了全面還原晉察冀邊區抗幣的歷史面貌,筆者連續多日去市圖書館尋找答案,終于在一本《聶榮臻回憶條》中,找到了晉察冀邊區銀行抗幣發行流通的全過程。
1937年11月中旬,八路軍115師政委聶榮臻率八路軍一部約三千余人,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奔赴晉察冀邊區開創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初到該地區,各縣國民黨政府的人員已逃散一空,社會秩序極端混亂,散兵流匪乘機作惡,人民情緒惶恐不安。八路軍到這地區后首先做三件事:一、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嚴厲打擊損害抗日和人民群眾利益的人和事,使當地人民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進行生存和生產。二、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即:晉察冀邊區政府,使全區的政權、政策、法會得到統一,有了政策法會的依據老百姓就可以照著辦,有了邊區政府老百姓就有了靠山,什么事情、困難都可通過政府來解決。三、成立邊區銀行,即:晉察冀邊區銀行。為什么要成立銀行呢?因為八路軍剛到這地區時市場上流通察哈爾、河北、山西鈔票,尤其是山西票名目繁多、雜亂、無章,商號、錢莊代幣也有使用。當時老百姓生產的農副產品賣不到應有的價格,而生活必須品如煤油、食鹽、布、紙張要用高價才能買到。財政大權不能掌握在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政府手中,老百姓經濟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邊區政府一成立就成立銀行發行自己的鈔票,把財經大權牢牢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1938年3月20日在山西五合縣石砠村成立了晉察冀邊區銀行經理、關學文、副經理、胡作賓,發行邊區銀行抗幣十五種面值,流通于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十五種面值分別是:拾枚、貳拾枚、壹角、貳角、伍角、壹元、貳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貳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在抗日根據地使用抗幣,首先要停止山西察哈爾、河北等地方貨幣、偽幣雜票。但當地老百姓手里還有這些鈔票,為了不使老百姓吃虧,晉察冀邊區銀行成立了偽幣兌換所,把老百姓手里的偽鈔兌換成邊區抗幣如:以一元一角山西幣兌換成一元邊區抗幣,并將兌換下來的偽鈔到敵占區去購買生活必需品如煤油、布、電池、藥品等。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的農副產品有邊區政府成立的貿易部門收購、支付給老百姓邊區抗幣,由于邊區銀行采用合理的兌換方法,人民群眾都喜歡使用邊區抗幣,包括后來在敵占區做生意的商人也喜歡使用邊區抗幣來結賬,因為邊區抗幣不貶值有保障。邊區抗幣發行和流通穩定抗日根據地金融、活躍市場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生產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還為逐步提高銀行庫存、資金周轉、軍隊軍需,積累充足的后勤保障。筆者收藏到的三張晉察冀邊區銀行抗幣,其中一張據查是邊區銀行成立后發行的首發抗幣。該抗幣面值為壹元,長144毫米,寬75毫米。錢幣正面(圖1)以紅棕色為主色調,并繪有小馬耕地的圖案式樣,正上方有“晉察冀邊區銀行”七字,右側有“壹元”兩字,兩側有“公私款項,一律通用”八個字,下方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印。抗幣背面(圖2)文字以英文為主,下方注明“1938年”。
由于晉察冀邊區銀行開辦較早積累了成功的寶貴經驗,包括開辦銀行的方針、政策、人員、廠房、印鈔機器、紙張、油墨、面值等等為以后共產黨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開辦銀行提供了重要依據。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