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中文站 6月27日報道
1967年的6月27日,世界上第一臺自動取款機(Automatic Teller Machine,以下簡稱“ATM”)在倫敦附近的巴克萊銀行分行亮相,這也就意味著如今在我們生活中稀松平常的ATM機已經年滿50周歲了。
美國聯邦儲備局(US Federal Reserve Bank)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曾將ATM稱為“銀行業內唯一有用的真正創新產品”。但沃克爾或許沒有想到的是,ATM中吐出的現金紙幣如今已經走到了淘汰的邊緣。
如今的我們在全球各地有著許多不同的支付方式,無論是信用卡、PayPal、Square還是比特幣都已經大行其道。這些支付方式在為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還擁有著一個相同點,那就是推動世界進入“無紙幣時代”。
我們幾乎可以斷定,未來的紙幣會跟隨其他被數字科技所取代傳統物品的腳步(就比如紙質照片、CD等)而逐漸消失,甚至有可能會波及到ATM的命運。不過,我們相信這一情況還不會在短期內成為現實。
在2013年的時候,全球85%的交易都同現金相關,但那個時候現金交易的比例在全球不同地區已經出現了較大差異。舉例來說,新加坡、荷蘭、法國、瑞士、瑞典很早就成為了現金使用率極低的地區,但在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秘魯和埃及僅有1%的交易不屬于現金交易范疇。此外,即便是在日本這些較為發達的國家,現金交易也依舊占據了較高比例。
從各大洲的比例來看,美國地區的現金使用率遠遠高于歐洲地區。2015年,現金交易為美國GDP貢獻的比例為13.1%,遠高于法國和瑞士7.1%和4.5%的比例。
對此,有學者就現金的使用成本問題在美國、墨西哥、埃及和印度展開過調查。調查顯示,貧窮和偏遠地區人群使用現金的成本相對其他地區會更高一些,這主要是因為習慣于使用現金的人群平均每天需要多花5分鐘才能到達可以提取現金的地點,而沒有工作的人群則更是需要花費14分鐘時間才能提取到現金。
與此同時,另外一些社會學家也在大力提倡“少現金社會”(less cash society)的概念。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肯-羅格弗(Ken Rogoff)就表示,逐漸減少或者直接取消發行高面值紙幣可以有效預防現金被用于非法活動。
沒有現金的世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瑞典在取消紙幣的道路上已經一馬當先,并且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真正進入無紙幣的國家。有數據顯示,鈔票和硬幣如今僅占瑞典經濟的2%,且有超過一半的瑞典大銀行(包括北歐斯安銀行、瑞典銀行、北歐聯合銀行等)分行并不儲備現金,也不接受現金存款。
而且,瑞典有關取消紙幣的動作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上世紀60年代,因為該國從那個時候起就開始用數字轉賬的方式來發放工資。在上世紀90年代信用卡、借記卡大行其道的時候,瑞典銀行則開始為支票交易收取手續費。
作為瑞典第二大城市,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道上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家不接受銀行卡付款的商店,而大多數當地人根本不使用紙幣或硬幣付款。另外,許多瑞典居民開始使用各種App進行支付,包括瑞典和丹麥之間的銀行合作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簡單、快速的轉賬、支付或匯款。
許多人沒有想到的是,一些非常貧窮的國家甚至也開始大力推動進入“少現金社會”,非洲的索馬里蘭共和國就是其中之一。
同時,印度政府則在去年宣布廢除500和1000盧比面值的紙幣,同時發行新版500和2000盧比紙幣,印度總理莫迪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猖獗的腐敗和假幣問題。在此之后,許多民眾都開始爭相到銀行排隊兌換自己手頭的舊版現金。
由于兌換手續繁瑣、隊伍冗長,一些移動錢包應用平臺就成為了這一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印度最大支付平臺Paytm就表示,旗下平臺使用流量一夜間就激增了435%,總交易金額也一下子迎來了250%的上漲。
現金的未來
無論如何,現金仍然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支付方式,它能支持任何人在無需第三方監管的情況下在任何地方完成交易,且這樣的交易方式擁有非常高的保密性。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支付必然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支付方式。只不過,人們多年來形成的習慣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比如現在就有不少商家因為購置數字支付設備需要付出的成本而拒絕完全使用數字支付。
同時,已經問世百年有余的現金相比如今各路數字支付手段也更為方便、且不存在被黑客入侵系統造成全球金融系統癱瘓的風險。因此我們相信,雖然如今的現金支付會變得越來越稀有,但人類和紙質貨幣之間的這一關聯恐怕還不會在短時間內成為歷史。(編譯/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