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為《榷議我國人民幣的分類》(作者:趙燕生)
科學分類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樣對于難以計數的大量商品來說,如何進行商品分類(classification of goods)也是認識商品特點、洞察商品現狀、探尋變化規律、深化理論認知和加強科學管理的基礎工作。
自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現金人民幣(以下簡稱人民幣)以來,在跨度長達68年的時間里,截止2015年底已經發行各種人民幣2436種,形成了一個相對龐大的錢幣家族,為促進經濟發展、滿足貨幣流通、豐富錢幣文化和培育收藏群體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面對這些豐富的錢幣品種,如何進行科學分類自然也就成為分析認識這個集合體的重要窗口。
實際上有關我國人民幣的分類工作一直在不斷進行,為完整再現新中國的貨幣發展史,清晰概括這些錢幣的發行狀況、結構及特點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由于我國人民幣發行歷程的復雜性,在如何進行科學分類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本文正是基于這種情況,試圖對這些不同認識進行梳理,并在深入研究基礎上試探性闡述作者的一些看法。
對某一門類的商品進行分類是一門科學。如何進行科學分類首先應該建立分類的基礎和方法。從我國人民幣這種特殊商品的現實情況出發,首先分類的范圍是從1948年12月1日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所有現金貨幣。同時分類的基本方法將主要以層級分類法(也稱線分類法)為主,通過各種貨幣的社會功能、基本用途、機體材質和歷史作用的差異按層級進行分類。再有在分類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我國人民幣印制和鑄造的發展歷程,客觀反映出現各種貨幣的內在邏輯和變化規律。通過分類最終要形成一個符合相關學科理論、系統穩定、能夠被社會普遍認同的人民幣分類體系。
根據以上分類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作者思考的我國人民幣分類體系見圖1。
如圖1所示,這個分類體系與某些分類方法存在一些差異,這里將涉及以下主要問題。
一、“流通人民幣”與“非流通人民幣”的區分
通過圖1可以看到,在這個人民幣分類體系中,第一層級就將全部人民幣分為了“流通人民幣”和“非流通人民幣”兩個一級子系統。
。ㄒ唬傲魍ㄈ嗣駧拧
在“流通人民幣”中,主要包括“流通紙幣”、“流通金屬幣”和“普通紀念幣”三個二級子系統,統稱為現代信用貨幣。
眾所周知,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我國的“流通人民幣”(包括主幣和輔幣)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據法律規定面向社會發行。這些“流通人民幣”的共同特點是:它們的物質形態由不足值的紙張和金屬制造而成,在它們表面標示的面額僅為央行規定的價值符號,不與黃金掛鉤,并以國家信譽作為擔保,在法律規定下承擔兌付職能,具有法償性,同時承擔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這里首先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流通人民幣”之所以稱為信用貨幣,根本原因是它們的物質形態的價值低于標定面額,否則這些貨幣就不可能作為信用貨幣流通和使用。再有其中的“普通紀念幣” (民間也稱流通紀念幣) 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它們與現行“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職能相同,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
。ǘ胺橇魍ㄈ嗣駧拧
在我國發行的人民幣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門類就是“貴金屬幣”。我國的“貴金屬幣”由金、銀、鉑、鈀等不同的貴金屬材質鑄造而成。如果按重量(盎司)計算,鉑幣和鈀幣僅占總重量的0.053%,為簡化起見下面將以金幣和銀幣的數據為主進行分析。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貴金屬幣”也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但為什么說它們是“非流通人民幣”呢?首先讓我們通過表1分析一下“貴金屬幣”的面額與貴金屬價格以及零售指導價(也稱初始發行價)之間的關系。
如表1所示,在央行發行的“貴金屬幣”中,金幣面額對應的金價在10.000~16.078元/克之間,銀幣面額對應的銀價在0.30~0.39元/克之間。從貴金屬價格的發展趨勢看,恐怕再也不可能回落到這樣的金銀價格。如按2015年平均的金銀價格計算,黃金價值是金幣面額的14.68~23.59倍,加權均值為23.47倍;白銀價值是銀幣面額的8.76~11.26倍,加權均值為11.08倍。與此同時,在這些“貴金屬幣”面對公眾發售時,均有一定的加工成本和利潤。按金銀幣的零售指導價與面額之間的平均比價關系計算,金幣的加權均值為30.97倍,銀幣的加權均值為25.92倍。實際上金銀價值和零售指導價與面額之間的比值關系是一組動態數據,它們將隨零售指導價定價原則和貴金屬價格的變化而變動。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的“貴金屬幣”完全是一種以貨幣形式出現,以貴金屬為載體,用于收藏或投資的商品。在“貴金屬幣”上標示的面額不是價值交換的尺度,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貨幣符號,完全不可能出現按面額進行市場流通的情況,在理論和現實中都不可能具備法償性,同時也不承擔現代信用貨幣的基本職能,因此稱為“非流通人民幣”。
(三)兩種貨幣門類的相同與不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流通人民幣”與“非流通人民幣”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人民幣大家族的組成部分,都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除此之外,它們卻在物質形態、使用功能、價值結構以及法償性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因此在我國人民幣分類體系的一級分類中,首先應該對此進行明確區分。
當然對如何認識這個問題也存在一些糾纏點。
例如,在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中,貴金屬特別是黃金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資產和硬通貨,在國家或民眾抵御金融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這種情況,有人就會把“貴金屬幣”具有的金融屬性與現代信用貨幣具有的貨幣功能聯系起來,認為我國發行的“貴金屬幣”也具備一定的現代信用貨幣職能。在人類社會的商品經濟發展中,盡管黃金曾經在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直接承擔貨幣職能,但自從1976年牙買加貨幣體系取代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后,黃金與現代信用貨幣已經脫鉤。我國發行的“流通人民幣”也遵循這種國際慣例,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信用貨幣,不存在與黃金的對價關系。人們所想象的“貴金屬幣”的貨幣屬性僅是由它們的機體材質派生而來金融屬性,是“貴金屬幣”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現實的國際金融市場中不僅是“貴金屬幣”,只要是黃金和白銀,這種貴金屬的金融屬性都一并存在。目前在理論界對黃金是否為貨幣存在很大爭論,但這里主要是研究我國人民幣的分類問題,因此在我國現行人民幣的整體框架下,不能將“貴金屬幣”與承擔信用貨幣職能的“流通人民幣”等同。
又例如,在一些宣傳報道中,經?梢钥吹揭环N說法就是:我國的“貴金屬幣”具有法償性。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認識誤區。何為貨幣的法償性,貨幣的法償性就是在法律規定下,人們可以按照貨幣上標示的面額支付公共和私人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但從我國“貴金屬幣”的價值結構看,由于具有高高在上的貴金屬價格作為底部支撐,因此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和正常的貨幣流通中,不會出現按標示面額進行貨幣兌付的情況。實際上為了防止有可能出現的面額高于材質成本的問題,在進行“貴金屬幣”的價值結構設計時,已經事先留有充分空間,在理論和現實中都設置了堅實屏障。當然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流通人民幣”中的“普通紀念幣”,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2015年發行的航天鈔。由于“普通紀念幣”具有信用貨幣的不足值特性,一旦當錢幣市場的交易價格與面額基本相當時,就會有不少人把它們存入銀行以獲取利息收入,這才是“流通人民幣”的法償性。
再例如,由于貨幣具有文化屬性,在錢幣收藏市場中“非流通人民幣”和“流通人民幣”都會成為一種收藏品按價值規律流通。其中特別是“普通紀念幣”和已經退出流通的“流通人民幣”的文化屬性凸顯,由此有些人就會在基本的貨幣功能上將“非流通人民幣”和“流通人民幣”混淆。人們應該看到,雖然“貴金屬幣”在形式上以貨幣面貌出現,但它本質上是以貴金屬為載體的藝術收藏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和收藏投資價值必然并只能通過錢幣收藏市場的交易流通實現。但是對于“流通人民幣”來講,它們首先是承擔信用貨幣職能,同時也具有錢幣的文化價值,具有程度不同的收藏溢價。特別是對于“普通紀念幣”來講,在央行的發行公告中均有“與現行流通人民幣職能相同,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的重要提示。同時相關法律也明確規定“禁止非法買賣流通人民幣”。實際上“流通人民幣”與“非流通人民幣”雖然都具有錢幣的文化屬性,但在貨幣功能上是完全不同的,它們在錢幣收藏市場的交易價格屬于收藏品市場的研究范圍,與貨幣的本質無關。因而不易在貨幣功能上將“流通人民幣”與“非流通人民幣”混為一談。
綜上所述,在我國人民幣的分類體系中,首先將“流通人民幣”與“非流通人民幣”進行區分,不但客觀反映了我國人民幣中不同門類幣種的不同發行目的,同時也可以在信用貨幣屬性上進行嚴格劃分。特別是在我國發行的人民幣幣種總數中,“貴金屬幣”已占到85.39%,它一方面已經成為整個人民幣貨幣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發行、管理和銷售機制。充分認識“貴金屬幣”的基本性質,按藝術收藏品的規律辦事,對不斷改革完善發行管理體制,促進我國金幣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二、“流通人民幣”中“流通紙幣”與“流通金屬幣”的區分
通過圖1可以看到,在人民幣分類的二級子系統中,將“流通人民幣”分為了“流通紙幣”、“流通金屬幣”和“普通紀念幣”三個二級子系統。這種分類設計似乎也有別于目前的一些分類方法,其核心是將“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在分類結構上進行了單獨劃分,主要理由如下。
(一)區分“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的合理性
金屬貨幣(一般也稱為硬幣)是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最早的信用貨幣雛形“銀行券”開始于17世紀出現。隨著不斷發展完善,現代信用貨幣體系已經開始確立自己的獨特地位。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中,由于“流通紙幣”與“流通金屬幣”在防偽手段、流通壽命、發行成本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各有優勢和劣勢,為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的最大貨幣發行管理效率,“流通紙幣”與“流通金屬幣”一般仍同時存在。其中“流通紙幣”重點解決大額交換問題,“流通金屬幣”重點解決小額支付的發行管理成本問題。盡管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由中央銀行統一掌管本國“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的發行,共同承擔貨幣流通職能,但是由于在歷史發展傳承、機體材質特性和發行流通效率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仍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貨幣門類和發揮著不同作用,同時具有不同的發行規律和相對獨立的發展脈絡。
從我國人民幣的實際發行歷程看,雖然“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都在一個機構的管轄下印制和鑄造,但是它們的發展變化卻有不同的邏輯,體現了不同的發行目的,也反映出不同的發展特性。
從我國“流通紙幣”的發展歷程看,“第一套紙幣”主要是適應全國解放的形勢,在統一各根據地貨幣基礎上發行的,但也存在面額過大、品種過多、使用不便、紙張質量不高等問題!暗诙准垘拧钡某霈F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而出現的。但是由于受到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第二套紙幣”沒有全部實現國產化,其中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委托當時的蘇聯印制。隨著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系逐步惡化,獨立掌握貨幣印制權已經成為重大的政治問題,于是“第三套紙幣”誕生了,同時也帶動了我國鈔票印制技術的全面提升。進入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為原有票面結構配套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無法適應,因此及時調整票面結構是發行“第四套紙幣”的最大誘因。然而“第五套紙幣”的發行,主要是全面提高鈔票的防偽技術和功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貨幣流通的復雜環境。
從我國“流通金屬幣”的發展歷程看,“流通金屬幣”的發行是1957年12月1日從三枚鋁制分幣開始的,當時主要是遵循國際慣例,初步建立“流通金屬幣”結構,重點解決小額交易的支付效率和管理成本問題。進入到改革開放時期后,為了全面完善“流通金屬幣”結構,在原有3枚鋁分幣的基礎上又象征性地發行了包括1元、5角、2角、1角四種白銅合金和黃銅合金在內的“第一套金屬元角幣”。由于“第一套金屬元角幣”的技術經濟指標存在較大缺陷,不能適應全面流通需要,發行時間不長就停止了鑄造。為了置換“第一套金屬元角幣”在技術經濟指標上存在的問題,在鑄幣材料和工藝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基礎上,包括鋼芯鍍鎳、新型銅合金和鋁合金在內的我國“第二套金屬元角幣”投入發行,并且真正實現了全面的流通和使用,F代“流通金屬幣”的最大特點是,材質的選擇既要滿足流通性能需要,同時也要在流通壽命期內能夠承受通貨膨脹對鑄幣成本的沖擊。實際上“第二套金屬元角幣”只在一個幣種的材質上實現了技術經濟指標的突破,其他兩個幣種仍然面對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的嚴重挑戰。經過不斷的技術工藝創新,在我國造幣企業全面具備鋼芯鍍鎳、鋼芯鍍銅和不銹鋼等新型鑄幣材料生產技術能力的基礎上,“第三套金屬元角幣”誕生了。
通過簡單回顧我國“流通人民幣”的印制和鑄造發展歷史可以看到,雖然我國的“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但是兩者在發行目的、改版動機、總體設計規劃等方面都不是在一個大框架下實施的,各有自己的發展變化邏輯。不同套別的“流通紙幣”與“流通金屬幣”在發行順序上的排列,只是時間上的機緣巧合,兩者之間不存在成套規劃的設計問題。如果將“流通金屬幣”硬性套入第一套至第五套“流通紙幣”的分類中,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沒有完整展現我國人民幣印制鑄造的發展歷史和規律。
為充分體現“流通人民幣”內部兩種不同門類貨幣的各自特點和鑄造發行管理規律,同時真實再現這兩種貨幣的發展歷史,作者在我國人民幣分類體系的二級子系統中,將“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做了分離處理。
(二)“流通金屬幣”內部的分類問題
根據上述原則和方法,在“流通人民幣”中將“流通紙幣”和“流通金屬幣”進行分解后,緊接著就會出現“流通金屬幣”的進一步分類問題。
首先,1957年發行的三枚鋁分幣(1分、2分、5分)是我國人民幣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幣種,除了按照國際慣例不斷改變鑄造年號外,一直在斷斷續續生產,其中的個別幣種至今還在鑄造發行,在貨幣流通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我國的鋁分幣只有一套,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列,貫穿于1957年至今的整個人民幣發行歷程,與其它“流通紙幣”和“金屬元角幣”不存在任何成套依附關系。為了充分反映這三枚鋁分幣的歷史作用,同時體現嚴謹的邏輯關系,在人民幣分類體系的三級子系統中作者將三枚鋁分幣單獨列為“金屬分幣”。
解決了“金屬分幣”的分類,其它三組“金屬元角幣”的分類就相對簡單,只需按照發行的先后順序,依次排列為“第一套金屬元角幣”、“第二套金屬元角幣”和“第三套金屬元角幣”,形成了“金屬元角幣”中的三個四級子系統。
三、“非流通人民幣”的細分結構和名稱
通過圖1可以看到,在人民幣分類體系中,將“非流通人民幣”特指的貴金屬貨幣定義為“貴金屬幣”,并在三級分類中將這個子系統分類為“投資幣”、“紀念幣”和“特種幣”三個板塊。這種分類方法和稱謂也與當前的一些分類方法有所不同,其核心在于不僅要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貴金屬貨幣內部的基礎結構,同時也要更準確地體現我國貴金屬貨幣內部的多樣性,主要理由如下。
中國人民銀行從1979年9月開始發行貴金屬貨幣以來,我國的貴金屬貨幣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龐大的家族,如何通過完整包容的分類方法,透析這個龐大集合體的內部結構,已經成為全面認識我國貴金屬貨幣的基礎工作。
我國貴金屬貨幣的發行狀況見表2。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以大熊貓為主題,以投資屬性為突出特點的投資型貴金屬貨幣(可稱為”投資幣”),它特指1盎司、1/2盎司、1/4盎司、1/10盎司、1/20盎司5種普制熊貓金幣和1盎司、1/2盎司2種普制熊貓銀幣。2016年盎司改克后,還將包括最新加入的30克、15克、8克、3克、1克5種普制熊貓金幣和30克1種普制熊貓銀幣。
二是以紀念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發行的貴金屬貨幣(可稱為“紀念幣”)。例如“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金銀紀念幣”和“曹雪芹誕辰300周年金銀紀念幣”。
三是以某一文化要素為背景發行的貴金屬貨幣(可稱為“特種幣”),這種貴金屬貨幣的特點是以宣傳中華文化及文明為目的,沒有指向明確的紀念事件或人物。例如“2016中國丙申(猴)年金銀幣”和“2016吉祥文化金銀幣”。
通過表2可以看到,這三種門類的貴金屬貨幣,由于在發行目的、發行體量、定價機制、經銷方式和市場交易價格特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而具有不同的收藏投資特性。
例如,以大熊貓為主題、以投資屬性為突出特點的“投資幣”,雖然發行的項目數量和幣種數量相對較小,但發行體量巨大。到2015年底,發行的總重量(盎司)和市場價總值已經分別占到貴金屬貨幣總量的42.19%和44.88%,成為了整個貴金屬貨幣大家族中極其重要的支點。另外“投資幣”的發行定價也與“紀念幣”和“特種幣”有很大不同。它的發行定價是按照一定的升水緊隨貴金屬價格波動而變化,同時與“紀念幣”和“特種幣”相比定價升水也低很多。然而更重要的是,這種貴金屬貨幣門類的市場交易平均溢價率較低,并隨緊貴金屬價格的變動而震蕩,投資特性凸顯。由于這種貴金屬貨幣門類具有以上基本特性,因此在我國的金幣市場中人們一般把它們稱為“投資幣”,同時這種稱謂也得到國際金幣市場的普遍認同。
再例如,從貴金屬貨幣的另外兩個門類看,雖然“紀念幣”和“特種幣”與“投資幣”對比,在差異性上具有某些共同點,但從“紀念幣”和“特種幣”之間的對比分析看,這兩個門類的貴金屬貨幣不但項目主題的性質根本不同,同時在經濟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別。在發行的總規模上,“特種幣”為3213.45萬盎司,“紀念幣”為1643.31萬盎司,前者比后者高出1.96倍。但從市場交易價格的平均溢價率上看,前者比后者高出1.41倍。這種連續性整體性的經濟指標差異,已經可以充分說明由于兩者在項目主題和文化滲透力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引發出它們在收藏投資屬性上顯示出不同特性。
分類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某一目標集合體的內部結構和特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投資幣”、“紀念幣”和“特種幣”在項目性質上存在差異,同時它們的主要經濟指標也具有不同的權重和特點。如果要分析、研究和認識這些差異和特點,對這三個板塊從分類結構上進行區分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
既然需要對我國的貴金屬貨幣進行分類,那么這個門類的總名稱就值得商榷。我國文字的使用非?季浚⒂袊栏竦氖褂眠壿,每個名詞都應有明確無誤的內涵,特別是在商品分類中商品名稱的選用就更應該嚴謹和科學。從我國人民幣的分類結構看,如果將這個貴金屬貨幣門類統稱為“貴金屬紀念幣”,已經顯得包容性不夠和不甚妥當。一是因為“投資幣”和“特種幣”沒有任何特定的紀念指向,如果把它們定義在“貴金屬紀念幣”名下,就顯得文不對題;二是這個名稱已經不能準確涵蓋這個集合體內部的不同結構,包容性存在缺陷。從“投資幣”、“紀念幣”和“特種幣”的共同特征看,將這個貴金屬貨幣門類統稱為“貴金屬幣”是完全適當和穩妥的,并在這個總名稱之下,組成“投資幣”、“紀念幣”和“特種幣”三個集合要素也將順理成章,符合邏輯。
關于這種分類方法并不是沒有案例可循。從交通運輸部頒布的《郵票發行監督管理辦法》第二章第五條的規定看,交通運輸部將我國發行的郵票分為普通郵票、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三個門類。普通郵票是為保證通信、郵寄需要而發行的郵票。紀念郵票是為紀念重大事件或者重要人物而發行的郵票。特種郵票是為宣傳特定事物而發行的郵票。雖然在管理體制上我國的郵票與貴金屬貨幣有很多不同,但是這種分類方法體現了我國郵票發行的結構與特點,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性,非常值得我們的貨幣發行管理部門思考借鑒。
四、其他相關問題
在我國人民幣的分類體系中還將涉及一些其他問題。
(一)“流通金屬幣”和“普通紀念幣”中的精制幣如何分類
在我國發行的“流通金屬幣”和“普通紀念幣”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幣種就是精制幣。截止2015年底,在“流通金屬幣”中發行有精制幣10個幣種,在“普通紀念幣”中發行有精制幣90個幣種,合計100個幣種,鑄造總量約695萬枚。
據了解,這些精制幣主要是為擴大宣傳交流、豐富錢幣品種和滿足收藏鑒賞而發行的。盡管這些精制幣在錢幣收藏市場中具有程度不等的溢價,但是它們的材質均與相應幣種相同,屬于不足值貨幣。從我國人民幣分類的基本原則出發,這些精制幣應該分別計入相應的“流通金屬幣”和“普通紀念幣”的分類體系中。
。ǘ┡c貴金屬幣配套發行的銅幣如何分類
1982年至1985年,在我國發行的一些“貴金屬幣”項目中也配套發行了20種銅幣,總量達到71.9萬枚。在我國人民幣的分類體系中如何對這些銅幣進行歸類,也一直存在爭論。如果把這些銅幣歸入“貴金屬幣”范疇,顯然機體材質大相徑庭。如果將它們歸入“普通紀念幣”,在央行發布的“普通紀念幣”目錄中又榜上無名,說明它們沒有列入“普通紀念幣”的管理范圍。
如何認識這個問題,作者認為關鍵要分析研究這些銅幣的價值結構符合哪種人民幣的分類特性,同時兼顧它們出現的歷史背景和環境。我國與貴金屬幣配套發行的20種銅幣的價值結構分析見表3。
如表3所示,按當時的有色金屬價格計算,這20種銅幣的材料成本與面額之間的比值在1.59%至6.34%之間,加權均值為4.17%,屬于不足值貨幣,幣面標示的面額不是貨幣符號,而是具有法償性的價值標定。這些基本特性完全符合“普通紀念幣”的貨幣特征。即使按2015年的平均銅鋅價格計算,材料成本也未超過標示面額。但是又如何解釋為什么它們沒有被列入央行發布的“普通紀念幣”目錄呢?
眾所周知,在我國“貴金屬幣”的早期發行管理工作中確實存在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的過程。特別是當時缺乏嚴密的管理制度,經銷機構的隨意性較強,出現過一些在今天看來較難解釋的現象。這20枚銅幣就應屬于這種情況的一個案列。值得注意的是,配套銅幣的發行僅僅到1985年,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說明這種配套發行方式已經受到央行管理部門的約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這20枚銅幣確實與“貴金屬幣”密切相關,特別是其中不少幣種的圖案與相同項目的金銀幣相同。但是這些幣種的價值結構又完全符合“普通紀念幣”特性。從客觀的分類角度出發,這20枚銅幣應該屬于分類問題中的跨界幣種。但是從統計角度出發,又必須對它們進行相應歸類。為保持人民幣分類原則和方法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同時考慮到當時不成熟的管理現狀,作者將這20枚銅幣列入了“普通紀念幣”的統計范疇。
。ㄈ捌胀o念幣”中“紙幣”和“塑料幣”的統一稱謂問題
在我國發行的“普通紀念幣”中,除了發行有“金屬幣”之外,還發行過“紙幣”和“塑料幣”。雖然“紙幣”與“塑料幣”的外觀有些相似,但由于它們的機體材質根本不同,如果把它們統稱為“紙幣”顯然不妥。關于這類貨幣的稱謂,相對于硬幣(金屬幣)而言,目前社會上也有人將“紙幣”和“塑料幣”統稱為“軟幣”。但是在金融領域,“軟幣”和“硬幣”已有其他特定含義,而目前在貨幣生產行業對此還沒有出現統一名稱。因此在“普通紀念幣”的三級分類中,暫時沒有確定“紙幣”和“塑料幣”的統一稱謂,而是稱為“紙幣和塑料幣”。
。ㄋ模┙饘賻诺蔫T造名稱問題
從金屬鑄幣的歷史發展沿革來看,一般國家都在金屬貨幣的正面刻鑄本國的國號,而紙幣全部印制發鈔銀行的名稱,我國央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遵循這個國際慣例。但不知道何種原因,從2000年10月16日開始發行“第三套金屬元角幣”之后,我國金屬幣的鑄造名稱出現了變化。其中“貴金屬幣”繼續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流通用的“第三套金屬元角幣”統一使用“中國人民銀行”字樣。而于2000年至2015年期間,在“普通紀念幣”的“金屬幣”中,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的幣種39枚,使用“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的幣種13枚。
實際上我國的中央銀行作為貨幣發行的主管部門,完全有權利決定金屬幣的鑄造名稱。而這里的關鍵問題是,要保持政策的統一性和穩定性,不能沒有章法和隨意性過大。目前我國在金屬貨幣的鑄造名稱上確實存在混亂局面,讓普通民眾霧里看花,摸不清其中的來龍去脈,也完全不知曉刻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刻鑄“中國人民銀行”的幣種在法律性質和貨幣等級上到底有何區別。
從表面上看,我國的金屬貨幣刻鑄什么名稱與人民幣的分類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從分類學的角度出發,由于貨幣的發行名稱可能涉及到幣種的不同性質,因此也是在人民幣分類要素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刻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刻鑄“中國人民銀行”的金屬幣沒有實質上的區別,那么這兩種稱謂就應該統一。要不然統一刻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不然統一刻鑄“中國人民銀行”,不應出現無法解釋的混亂局面。從目前世界各國發行流通貨幣的情況看,紙幣一般以銀行券形式出現,而金屬幣一般均延續歷史發展慣例刻鑄國名、面額和鑄造年號,以體現國家權威。從國際慣例出發,建議恢復2000年10月以前的做法,在金屬貨幣上統一刻鑄“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
以上是作者對我國人民幣分類體系進行的說明和解讀,按照這個分類體系統計的各門類幣種的發行狀況見表4。
我國人民幣的分類是一門科學,其中既要符合商品分類的基本原理和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又要能反映我國人民幣印制鑄造的歷史過程,同時也要體現不同幣種的發展規律,為深入研究我國人民幣的發行管理經驗服務。筆者在以上篇幅中進行的研究闡述僅為個人觀點,一定存在值得繼續研討的內容。希望此文的發表能夠在錢幣界引起進一步的討論甚至爭論,在思辨中探尋事物的本來面貌。同時在今后修改完善有關人民幣發行管理的法律法規時,如果能夠適當考慮本文的一些觀點和建議,作者也將感到非常欣慰。
主要參考文獻和資料
1.《金融學》張曉暉 呂鷹飛主編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2000年5月1日起實施
3.《郵票發行監督管理辦法》(2010年11月25日交通運輸部2010年第8號文件發布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概況 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www.pbc.gov.cn)
5.《人民幣圖錄》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司編 中國金融出版社(1988年)
6.《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 《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編委會編 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貴金屬紀念幣圖錄》 中國金幣總公司編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和2015年版)
8.《中國現代貴金屬幣的理論與實踐》 趙燕生編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年)
說明: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奚建華、孫克勤、金立宇、陳鵬洋等先生的幫助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本文轉載于《金融發展評論》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