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制幣收藏略談 |
發布日期:14-04-23 09:09: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文 山 |
所謂機制幣,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機器鑄造的各種硬質材料(大多是各種金屬及其合金)的貨幣。其鑄造原理和我們印象里的中國古代的銅錢相類似,都是利用模具大規模生產貨幣的方法。但是機制幣與傳統鑄幣不同的是,機制幣是用裝有模具的機器壓印金屬片(幣坯),使金屬片被壓印上各種圖案和文字,從而得到貨幣成品;傳統鑄幣則是把熔融的金屬液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卻凝固后,制得錢幣。
以金屬類機制幣為例,機制幣大體的生產過程是:設計圖稿→雕模→復制模具→鑄造,鑄造之前制造幣坯的大體過程是:金屬片→軋制→沖餅→退火→酸洗→光邊→幣坯。雖然各國鑄幣廠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上會有所區別,但大體的原理是一樣的。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 一 中國機制幣概況 中國的機制幣,起于1884年吉林機器局鑄造的一套“廠平”銀幣,這是近代中國機制幣的濫觴。從那時起,直到新中國成立,所鑄造的銀幣種類多達數百種,其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袁大頭”、“龍洋”、“孫小頭”等等。 190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立造幣廠,開始鑄造銅元,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銅板”,作為銀幣的輔幣。由于銅元實質是一種虛值貨幣,鑄造的成本相對于它的面額低很多,各省看中了鑄造銅元豐厚的獲利,紛紛請鑄。清朝和民國時期的中國,幾乎每一個省都有自己的銅元局,每天每個銅元局鑄造的銅元數量多達幾十萬枚。鑄造數量大,年代又近,留存至今的銅元數量非常多,估計有幾百億枚。 近代中國還曾計劃發行金質的貨幣,與銀幣、銅幣形成一整套貨幣體系。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金幣未能發行,僅有一些樣幣留存至今。這些金質樣幣常常在各大拍賣會出現,成交價往往在百萬以上。 近代中國機制幣,除了銀幣、銅幣外,還有一些其他材料的機制幣,例如偽滿洲國鑄造的鋁質幣,國民政府始于1914年發行的鎳幣等等。 新中國成立后,機制幣的生產主要以流通硬幣為主。1979年,開始鑄造金質、銀質的紀念幣;1984年,開始發行銅、鎳等合金的紀念幣。 二 中國機制幣研究著述概況 從1884年至今,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機制幣種類非常多樣,圖案紛繁復雜,各種版型更是多如牛毛。對這些數量龐大、體系復雜的機制幣進行研究,是非常令人頭痛的。早期的中國機制幣的研究著作,最為著名的當屬奧地利人耿愛德的《中國幣圖說匯考》一書。耿愛德于1902年來到中國,并在中國從事銀行業,1949年離開中國。工作上的便利使耿愛德接觸到大量的中國錢幣,而且他本身也是一個錢幣收藏家,因此在華47年時間里,耿愛德收集了大量的中國機制幣,為他日后著述打下了基礎。《中國幣圖說匯考》主要的內容是耿愛德對近代中國的金、銀、銅、鎳、鋁幣的一些研究。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對機制幣版別的分類方法,給后來的研究者以啟示。 此外,還有伍德華所著《中國鑄造十文銅幣》一書,則是近代銅元研究的一部經典。伍德華在書中對銅元版別的分類,是一種很新穎實用的方法。 新中國成立后,對機制幣的研究越來越多,各類著述汗牛充棟。最廣為人知的當屬段洪剛先生的《中國銅元譜》。該書的一大特點是將近代中國銅元按省分類,版別的分類則是面版、背版分開描述,具體的版別則是面版和背版的搭配。該書收錄的銅元品種非常豐富,對版別特征的描述非常細致,面世數年,受到收藏者的歡迎,是中國近代銅元收藏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此外,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錢幣叢書》中的一些著作,也是近代中國機制幣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三 如何收藏中國機制幣 對于機制幣的收藏,筆者認為收藏者可以從銅元起步。因為銅元的存世數量極多,大多數品種的價格相對較低,稍有經濟能力的人都可以接受;而且銅元的種類和版別都極為豐富,更能讓收藏者感受到成就感和收藏的樂趣。 在收藏之初,收藏者可以關注一些品相較好、圖案文字清晰的銅元開始,學會辨別不同種類的銅元,待對各種銅元的圖案的大致特征有印象之后,對照工具書辨認版別。然后再一步步向高精收藏方向發展。 近代銀幣的種類和版別同樣非常豐富,雖然不如銅元那樣擁有極為豐富的收藏資源,但同樣有收藏的樂趣,一旦形成規模,那種成就感更是絕大多數銅元收藏無法比較的。但是,銀幣經過這么多年的消耗,其存世數量遠遠不如銅元,價格相對較高,有的珍稀品種動輒成千上萬乃至數萬。不一定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這個經濟壓力的。 其他種類的機制幣,收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濟實力來選擇。但無論如何,收藏之前是首先要對這些機制幣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容易遭到各種挫折,打擊收藏的信心。 偽幣是機制幣收藏的勁敵。由于機制幣與紙幣不同,防偽的手段相對紙幣來說過于簡單,所以機制幣的辨偽并不像紙幣那樣直觀,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經驗,對真幣的特征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判斷。一般來說,機制幣的辨偽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圖案、包漿、邊齒。 圖案:主要是看機制幣鑄造是否精整。大多數的機制幣,都出自專業的造幣廠,鑄造水平較高,鑄造出來的錢幣,幣面圖案精整,圖案的各種細節都比較清晰,而且這些造幣廠對鑄幣品質的把關較為嚴格,很少出現有鑄造殘次的錢幣。所以對于圖案模糊的錢幣,在鑒別時就要特別小心了。不過,有的機制幣的鑄造水平比較差,但確實是真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對這類鑄造粗糙的真幣,收藏者要對其鑄造歷史和時代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包漿:包漿是機制幣在流通或收藏狀態下,與空氣、人體等接觸后,表面形成的一層特殊的氧化層。真包漿的光澤看起來自然,自有一種歷經滄桑的感覺;而偽造的包漿,看起來不夠自然,甚至有點做作。包漿的鑒別需要對真品的包漿有足夠的印象和經驗,而且往往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非門外漢和不學無術者所能掌握的。 邊齒:邊齒是機制幣在鑄造過程中受到邊齒模具的擠壓形成的。邊齒模具的加工方法比較特殊,鑄造出來的錢幣或多或少帶有這種特征,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機制幣鑄造的特點和邊齒模具的加工特點來鑒別某一枚機制幣的邊齒是否為真,進而判斷錢幣的真偽。近代的很多機制幣,都鑄有邊齒,這為我們提供了鑒別機制幣的工具。銅元則是一個例外,因為很多銅元并沒有邊齒,這是銅元本身在鑄造之初就沒有考慮要鑄造邊齒。因此,依據邊齒辨別銅元的真偽,絕大多數是無從下手的。 如今的機制幣的偽造水平越來越高,包括圖案精細度、包漿、邊齒在內,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偽品也有讓浸淫多年的老藏家栽跟頭的。但假的終歸是假的,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無論如何都會在某一個時刻露出馬腳,收藏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交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