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3-4/2013422942264993.jpg)
既然朝廷經議奏同意框外加“每兩比庫平少陸分”八字,又為何不直接印制,而要用木戳加蓋呢?據《奏定推行官票章程》載,頒發各路糧臺官票共二十五萬兩,計大小五種票二萬二千五百張。頒發各省藩庫共一百七十五萬兩,應發大小五種票十五萬七千五百張。即使按該年十一月每天可印制一萬張寶鈔進度的一半五千張計算,此時用于早期推廣階段共十八萬張的官票已應印制完畢,如再重新制版印刷,一方面時間來不及,另一方面將造成極大的浪費。為此,只能在已印制完畢的官票上用木戳加蓋“每兩比庫平少陸分”八字。由于制印與加蓋均為手工操作,因而也造成印章字體與加蓋位置不完全一致的情況出現。
細觀這一版別官票,還可看到一奇怪現象,即冠字用錯,所見二枚錯版票都發生在省藩庫票上。我們知道官票在冠字使用上是有嚴格規定的,三年頒發各省藩庫的冠字按金額從小到大依次為宮、殿、盤、鬰、樓排列。拾兩票的冠字應是“鬰”字,而此枚卻錯蓋了五拾兩的“樓”字。叁兩票的冠字應為“盤”字,這枚叁兩票的冠字卻蓋用了拾兩票的“鬰”字,并且編號也采錯用了拾月二十五日當天十兩票的編號,由此可見在推廣階段官票發行工作還是比較混亂。
3、第三種(第四版)屬大量發放時期,其版別與前一種比較,主要區別是:1)、此時的“每兩比庫平少陸分”八字已不再用木戳加蓋,而改用與官票同種顏色——靛藍色印刷。2)、左側的年月日除個別“年、月”兩字仍用木戳加蓋且為大寫外,絕大部分已改用簡捷快速的毛筆小寫。3)、右側的冠字仍為黑色木戳加蓋,編號則全部為毛筆小寫。
這種版別的發行日期仍是手工臨時填寫,各地待第三版手工加蓋“每兩比庫平少陸分”票用完之后才開始使用第四版官票,造成各種面額在各地投入流通時的起始日期的不一致。從目前所見到的四年官票分析,具有第四版特征的起始日期大致時間在咸豐四年的三——五月份。最早“每兩比庫平少陸分”八字印刷體的是面額五拾兩官票,日期為四年三月初七日,冠字畫。所見其他面額是:壹兩票四年四月初五,冠字觀;叁兩票四年三月十八日,冠字飛;五兩票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冠字圖;十兩票四年四月十八日,冠字寫,從以上冠字可知此五種都屬發放各省藩庫之官票。這種版別的官票一直持續發行至咸豐八年,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版別,因此相對其他三種版別而言存世數量也最大。
咸豐年間官票的發行數量十分巨大,而印制的方式卻仍較為簡單,與前朝相似無大的改進。除上述的版別區分外,官票在文字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細微之處的區別,如“戶部官票”四字及“咸豐”兩字在書寫上有粗細筆劃之分;又如“每兩比庫平少陸分”八字,無論是在加蓋或印刷時期,字體都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這些由制印與印刷造成的不同尚不能構成其成為一獨立的版別,戶部官票的版式還是以二個階段四種版別區分為宜。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3-4/20134229429332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