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4年9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2000年9月,江蘇宜興市出土了結了銹的大家都習慣稱之為“太清豐樂”的4000多枚古錢。我在研究此錢的時候,覺得此錢文讀作太清武帝或太清吉帝較為理想。本文想就“太清豐樂”古錢的錢文提些看法,不對之處,請同仁們多加指正。
“太清豐樂”古錢的照片見圖1和圖2。
一、 關于錢文
如果將錢文的“太”放在穿上方來看,穿左右的兩字確實象“豐樂”,見圖3。但是,如果將“太”放在穿右方后再右旋90°來看,穿左右的兩字就不象“豐樂”了,而更象“武帝”或“吉帝”了,見圖4。
圖3:像“豐樂”二字。
但如圖3這樣看的話,“豐”最后一筆和清字的月字聯了起來,而“樂”字的最后一筆和清字的第四筆聯了起來,好象有點不合常理,另外“樂”字的底部是“木“字,“木“字的篆體寫法時其“木“字中間的一豎是應該出頭的。
如像圖4那樣看作“帝”字的話,帝字最后是收筆,這樣更符合收筆的走勢。圖4:像“武帝”或“吉帝”二字。
1、“帝”字的寫法:
帝字的篆體寫法見圖5,圖6是帝字的古體寫法,圖7是大泉五十背黃帝陳錢的“帝”字的寫法。漢字是象形字,最早的象形字應該是甲骨文。帝字中立字頭的寫法很象甲骨文中的妾字的立字頭的寫法,見圖10。永安五銖(圖8)錢中的安字很象甲骨文中的安字,見圖9。圖10為甲骨文中的妾字。
2、“武”字的寫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昭武通寶”中武字的寫法,見圖11。
“武”字和“吉”字的篆體寫法分別見圖12和圖13。
3、“豐”字的寫法:
元豐通寶和元豐重寶的豐字分別見圖14和圖15。
“豐”字的篆體寫法見圖16。樂字和木字的篆體寫法見圖17和圖18。
4、“武”“吉”不好分,“太”“大”也難分。
太和大兩字在古時是什么時候混用,是什么時候區別使用的,確實很難搞清楚。例如太夏真興錢,至今往往就叫大夏真興,但太平通寶、大義通寶、大順通寶、太平天國等錢中的太和大兩字就很少混讀的,可能是一種習慣吧。但“大定通寶”和“太定通寶”好象是兩種不同的錢幣,見圖19。
二、 關于太清年號
根據北京大學歷史系郝斌教授編制的《中國歷史紀元表》(載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的年號來看,最早出現太字年號是“太初”年號,是公元前104年—前101年,是西漢漢武帝的年號。漢文帝和漢景帝創造了“文景之治”,鑄了很多的錢,傳說穿錢的麻繩放在倉庫里都爛掉了。到了東晉的時候,出現了“大興”年號,是公元318—321年。根據北京大學歷史系郝斌教授編制的《中國歷史紀元表》,太清年號是南朝梁的年號,是在公元547年—549年,是梁武帝簫衍的年號,梁武帝在公元502年稱帝,到公元549年止,共使用了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等6個年號。
根據范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的年表(1965年12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542頁),南朝梁時期,公元547年是南朝梁武帝的大清元年,此處寫的是“大清”而不是“太清”,不知是印刷校對之誤,還是作者的本意?南朝梁共有四帝,使用了不同的年號,不過,梁武帝在位的時間最長,共有47年。
根據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的年表,公元363年是前涼國張天錫的太清元年,張天錫的太清年號使用了13年。前涼,是涼州大姓張軌在公元301年受西晉朝廷任命為涼州刺史,后張軌的孫——張駿始自稱假梁王,但仍對東晉朝廷表示忠誠。張駿死后,前涼走向沒落。后來張祚自稱涼王,有諫者要他奉戴晉朝,張祚便殺了諫者,殺了諫者后的第2年,張祚被臣下殺死,張天錫便做了涼王。公元376年,符堅(就是那位后來在淝水上夸口說投鞭斷流的符堅)發兵攻涼,張天錫戰敗投降,前涼也隨之消亡。
三、結束語
“太清豐樂”錢的鑄行,史書少有記載。從前有說該錢為厭勝錢,其錢文有吉語含意。還有說該錢為信奉道教的北魏太武帝所鑄,寓意“崇奉太清,國豐民樂”,與另一種“歸于圣帝”錢相匹配。還有說法肯定此錢是行用錢,該錢由十六國前涼張天錫所鑄,其年號太清(363-376),還有一種看法,認為該錢為南朝梁武帝蕭衍所鑄,梁武帝也曾以太清為年號(547-549),而且該錢背面為闊緣銳角四出紋,與蕭梁五銖錢風格一致。由于江蘇宜興出土有大量的“太清豐樂”錢,“太清豐樂”錢的性質和鑄主也基本明朗。
本文重提此錢,主要從錢文的文字的寫法和綜合歷史的材料來分析,認為錢文讀作“太清武帝”或“太清吉帝”較為理想。根據此錢在江南有大量出土的情況來看,因張天錫的前涼屬地主要在西北,而他主要使用晉五銖錢,前涼只稱王不稱帝;南朝梁武帝的屬地主要在江南,梁武帝看到王莽鑄有大泉五十(背黃帝陳),所以他要鑄太清武帝錢時很有可能的。南朝有四帝,此錢應是南朝梁武帝的太清年號錢。
文中定有很多錯誤之處,十分歡迎同仁們坦陳指正。
圖1.jpg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2.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3.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4(吉帝).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4(武帝).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5.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6.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7.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8.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9.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0.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1.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2.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3.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4.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5.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6.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7.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8.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