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4年10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伊貼者,晚清時期新疆伊犁地區官營金融機構官錢局所發行紙幣之稱謂也。它是抵制沙俄經濟侵略、維護貨幣主權的產物,在近代金融貨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重視。
伊犁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是歷史上著名的“天馬之鄉”、“絲綢之路”北道要沖。伊犁得名于伊犁河,素有“塞外江南”、“中亞濕島”之美稱。伊犁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公元前161年,烏孫人定居伊犁,建立了西域烏孫國。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烏孫是西域都護府所轄屬國之一。清朝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部和回部大小和卓之亂后,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即伊犁將軍),駐伊犁惠遠城(今伊犁州霍城縣東南),并陸續在其周圍建起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春、塔爾奇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伊犁將軍是清代新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統轄新疆南北兩路(天山以北的蒙古準噶爾故地為“準部”,天山以南的葉爾羌國故地為“回部”),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額爾齊斯河上游,天山南北兩路,直至帕米爾等地的軍政事務。伊犁成為當時新疆乃至中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成為中亞絲路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和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沙皇俄國早就虎視眈眈覬覦這塊沃土,因為侵占伊犁,進而可以侵占烏魯木齊,攫取進入我國腹地的捷徑。19世紀70年代,趁新疆出現封建割據勢力和阿古柏作亂的機會,沙俄武力強占伊犁地區。沙俄軍隊侵占伊犁期間,對伊犁地區各族人民實行殘酷的掠奪政策,橫征暴斂,燒殺奸淫,搶劫擄掠,無所不為。正如列寧所說:“他們就像野獸一樣猛撲到他(指中國——引用者)身上!边強令當地商民使用俄鈔盧布,進行金融掠奪,妄圖達到永久霸占的罪惡目的。新疆百姓將近代沙俄帝國非法在我國發行流通的盧布紙幣稱為沙俄“羌貼”。十九世紀60年代起,沙俄羌帖即越過中俄邊境侵入我國東北,滲入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區。同治十年(1871年)俄國侵占伊犁后,俄普、俄帖、俄元等沙俄貨幣更是大量地、源源不斷地流入我伊犁市場,作為我國主權象征之一的清朝貨幣被排擠、吞噬殆盡,一切商品交易全以沙俄貨幣作為媒介。沙俄通過濫發“羌貼”等貨幣大量購買新疆的土特產和收兌黃金、白銀和新疆紅錢,殘酷剝削掠奪了中國人民的巨額財富,嚴重破壞了我國新疆地區的經濟,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
1875年5月3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兵西征,殲滅阿古柏侵略軍,收復新疆。之后,積極備戰與外交努力并舉,準備收復伊犁。光緒七年(1881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長達將近一年的艱苦談判,終于達成《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塞外江南”伊犁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清政府收回伊犁后,為抵制沙俄貨幣的經濟掠奪,維護貨幣主權、保護民族經濟,在伊犁設立官錢局發行錢票——伊貼,流通市場。
沙俄強占伊犁期間,見新疆當地流通使用的銅錢,不論是南疆的紅錢,還是北疆的制錢皆銅質純凈,含銅量高,銅材質量好,千方百計使用無用的廢紙羌貼低價收購掠奪新疆鑄造的銅錢運回國內,熔錢取銅,改鑄銅器皿,或用作軍工原料,牟取暴利。加之因封建割據勢力、阿古柏作亂和沙俄入侵的影響,南北疆各鑄錢局已被迫停鑄多年,致使新疆流通貨幣嚴重短缺,出現了“錢荒”。因此,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俄普、俄帖、俄元等沙俄貨幣仍然充斥新疆及伊犁市場。為了抵制沙俄貨幣流通,緩解市場貨幣流通短缺問題,光緒十四年(1888年)伊犁知府潘效蘇就報請在伊犁設立官錢局,恢復制錢舊法。第二年伊犁將軍色楞額再次奏請,請求設立官錢局,發行制錢票,與制錢搭用,以堵塞“邊圉漏厄”。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準在伊犁府下轄的綏定城、寧遠城各設立一所官錢局,撥成本銀八萬兩,正式發行了紙幣,俗稱“伊帖”。這種紙幣采用油布制成,以制錢為兌換本位,面額有制錢一千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共四種。初發時,以制錢五百文抵白銀一兩,用者不甚踴躍,后改為制錢一千文抵銀一兩,極大地提高了商民使用的積極性,“伊帖”流通使用日廣。光緒十八年(1892年)伊犁知府潘效蘇又在伊犁將軍府所在地惠遠新城新設立官錢局一所,名為“伊犁官錢總局”,次年正月也發行了“伊貼”紙幣(也稱新票),主要是為了收回光緒十五年綏定、寧遠官錢局發行的油布質“伊貼”舊票,正如《新疆圖志》所言,此次發行主要目的是“清底票而查假票也”(《新疆圖志》卷三十五《食貨》四《紙幣二:伊犁局》)。
綏定城、寧遠城官錢局發行的伊貼舊票,可能是回收比較徹底的緣故,目前尚未見到紙幣實物,F在所能見到伊貼實物,只有宣統元年(1909年)伊犁官錢總局印制發行的伊帖新票。根據史籍記載,伊帖新票面額為制錢一千文,發行了十萬張,抵白銀十萬兩。但現已發現面值“制錢壹千文”和“制錢貳千文”的伊帖新票實物。兩種面額的鈔票除票面主色調有少許差異外,其余圖文內容基本一致!爸棋X壹千文”票正面圖紋為藍、黑兩色為主,背面色調為淺棕色;“制錢貳千文”票正面圖紋以棕黑為主色,背面為綠色。伊帖新票為豎式設計印刷,票幅長186毫米、寬110毫米,紙質優良,印刷精美,華貴美觀。鈔票正面中央為一牌坊式框格,框格正上方天頭部分分兩行橫書“伊犁官錢總局”漢字,框格下方地格部分分三豎列展示鈔票主體內容,右側為冠字編號“X字第XX號”,中列為鈔票面值“憑票取制錢壹(或“貳”)千文整”,左側為發行日期“宣統元年 月 日”,鈔票面值“壹千(貳千)”、發行字號及發行日期等均系發行時用毛筆臨時填寫的,發行字號上加蓋有紅色發行章,面額數字上加蓋有押數章,發行日期下方加蓋有“官錢總局”紅色長方圖章,為發行單位章。在長方形邊框最外側有警示語,右邊為“認票不認人”,左邊為“失票不掛號”。牌坊式框格外側印有雙龍戲珠及海水圖案,精美大方,因此,此票又稱為“伊犁龍票”。
雙龍戲珠圖案外邊還有花邊框,其四個邊角印有滿文“壹兩(貳兩)”的紀值文字;ㄟ吙騼惹队×艘黄270字的短文,內容是關于紙幣流通好處及其流通理論的,為我們研究當時的貨幣思想提供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實物資料。短文自右向左豎行直讀,其文曰:“珠玉珍貴之品,便于收藏攜帶,而不便于市面流通。銅幣重滯之物,便于市面流通,而不便于收藏攜帶。有流通之益,而無重滯之弊,厥惟紙幣。紙幣之用,信也,憑也,不過券之一分類。其用之最便利,需之最普通,易繁難為單簡,則尤莫過于錢票。布帛菽粟,生人之大命也。士農工商,斯世之營業也。神其交通,易其有無,錢幣之用有時或轉絀于紙幣之下,何也?錢幣居子位而紙幣居母位也。故利賴尤重,人人樂用之,便安之。為之贊曰:錢即是票,票即是錢,取攜自如,惟其所便。流通盡利,子后母前。無耗無折,字母相權。贏千累萬,捲而懷之不盈握。航海梯山,什而襲之不盈櫝。藏焉密,輸焉速,通便利用處其獨。五品之幣,百物之需,勿謂片楮,實管其樞。是虛非虛,是實非實,即虛即實,毋失其信用之質!卞X票右邊沿有毛筆書寫的發行編號并加蓋有騎縫章,表明該票為多聯式票券(至少有雙聯,除流通正票外,還留存有存根)。鈔券下首有細小文字“北洋官報局印”,表明了印制單位(如圖1)。北洋官報局是近代最重要的官辦出版印刷機構之一,1901年8月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創辦于天津河北獅子林集賢書院舊址。該局從日本選購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并聘請日本精銅版、石版、照相制版及印刷者擔任技師,又從上海雇活字版印刷工人從事印刷。除印刷出版清末創辦最早、最有影響的地方政府官報——《北洋官報》外,還為多家官辦或民間金融機構印制了鈔票。
背面有一長方形花邊框,其四個邊角印有紀值文字,其中左上角及右下角印有阿拉伯數字“1”或“2”,右上角及左下角印有大寫漢字“壹”或“貳”;ㄟ吙騼葟纳系较路譃槿,分別為漢文、滿文和維吾爾文三種文字,其內容為官錢局發行伊貼的布告,其文曰:“為防假冒事:查制造錢票,原以便攜帶而資周轉,如有奸徒仿造假票,欺騙害人,已奉軍帥出示查拿在案。誠恐未及周知,用特布告城鄉部落,遇有行使假票者,扭送錢局究辦。如不能辨認,務記明來手,以便根究,庶閭閻免受欺蒙,不負軍帥諄諄諭誡之至意也。官錢局謹布!毙陆嵌嗝褡寰劬拥牡貐^,語言文字各不相同。為了便于各數群眾辨認和使用,特意采用漢、滿、維三種文字印制布告,這在清代官方或民間印制發行的紙幣中都是很少見的(如圖2)。
19世紀中期,歐美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突飛猛進,而中國依舊在封建農業文明道路上徘徊。鴉片戰爭始,崛起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一次次侵略戰爭,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逐漸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到19世紀60年代,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列強傾銷商品的市場和取得廉價原料的基地。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瘋狂對華進行資本輸出成為其殖民剝削的主要形式,如提供奴役性貸款、搶奪鐵路修筑權、開辦廠礦等。還無視中國貨幣主權,肆意設立銀行、強制發行各種貨幣在華流通,加強對中國人民的經濟掠奪,以此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掠取高額利潤,并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給中國經濟社會造成深重的災難。新疆就是近代遭受列強經濟侵略、貨幣掠奪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世紀下半葉,沙皇俄國和阿古柏占領新疆期間,在南疆廣泛通行阿古柏鑄造的鐵刺金幣、天罡銀幣和普爾銅幣;在北疆非阿古柏控制區仍使用沙俄、布哈拉、浩罕汗國貨幣;在伊犁市場流通則完全為俄普、俄帖、俄元等沙俄貨幣所控制,而作為我國主權象征之一的清朝貨幣則被排擠出市場流通領域。因此,伊貼的發行是對沙俄經濟侵略的有力反擊,對于維護祖國統一,挽回本國貨幣主權,抵制外國貨幣流通,緩解“錢荒”滿足市場流通需要,穩定經濟金融秩序,活躍城鄉經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伊犁發行伊貼后,新疆各地紛紛設立官辦金融機構發行紅錢票和銀兩票等紙幣代替沙俄貨幣流通,這些紙幣發行后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商民貿易樂于使用,羌貼等沙俄貨幣漸被驅逐出新疆市場。
伊帖流通范圍不廣,僅限于伊犁地區一府兩縣,一府即伊犁府,兩縣即綏定縣和寧遠縣,因此發行數量不多。民國成立后,新疆都督楊增新為統一新疆全省幣制,曾用省票六錢折合伊貼一兩的比價兌換回收伊貼,導致現今伊貼實物存世數量極少。伊貼面額較大,只見“制錢壹千文”和“制錢貳千文”兩種,缺少輔幣,找零不易,市場流通常以伊貼部分票面充當輔幣來找零使用。如周東郊《新疆十年》記載:“伊貼每張合銀一兩,一兩以下,無法找零。如用五錢,則將此伊貼撕下一半;如用貳錢伍分,則撕下四分之一,流通市面!边@種奇特的找零方式使得伊貼紙幣被大量撕毀了,這也是造成如今伊貼實物非常罕見的重要原因。伊貼已成為清代紙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之一,《中國歷代貨幣大系》清代卷僅著錄“制錢壹千文”票一種,據說壹千文票存世數不足十枚,保存完整的更屬可遇而不可求,極為珍罕。2011年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上拍了一枚保存完好、六成新的“宣統元年新疆伊犁官錢總局制錢票壹千文”伊貼,估價10萬—20萬元人民幣,最后以115000元人民幣成交。而“制錢貳千文”票,不見于史籍記載,更為罕見,除上海博物館與著名收藏家李安深各藏有一枚外,未見其他收藏記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7年春季拍賣會上拍了一枚李安深舊藏的“宣統元年新疆伊犁官錢總局制錢票貳千文”伊貼(七成新),起拍價60萬元人民幣,最后以84萬元成交。
宣統元年新疆伊犁官錢總局制錢票壹千文(背).jpg
宣統元年新疆伊犁官錢總局制錢票壹千文(正).jpg
注:圖片來自網絡,為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2011年秋季拍賣會上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