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乾隆紅錢魅力獨具 |
發布日期:13-08-24 08:08:2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清代新疆地區鑄造的紅錢別具一格,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區特色,備受廣大錢幣收藏愛好者青睞。新疆紅錢種類繁多,版別復雜。“乾隆通寶”紅錢是清代新疆地區開鑄最早、鑄時最長的紅錢,也是種類最為繁多、版別最為豐富的新疆紅錢。 一、最早的新疆紅錢 18世紀中葉,回部準噶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乾隆皇帝派兵平叛,重新統一了新疆南北。為了加強和鞏固祖國西北邊防,清政府在伊犁設將軍衙門,管轄整個新疆地區,并在新疆地區鑄造流通與全國各地形式一致的錢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下令將天山南路原來流通的回部準噶爾普爾銅幣銷熔,改鑄為圓形方孔的“乾隆通寶”錢。這種錢以精制紅銅鑄造,顏色純紅,故稱新疆紅錢。1759年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后,于次年在南疆葉爾羌設立錢局,由戶部頒發樣錢,仿照內地制錢樣式,面鑄漢文“乾隆通寶”,背面為滿、維文葉爾羌地名(開始幣背穿左用譯音不準的滿文“葉爾奇木”,穿右為老維文(察合臺文)“葉爾羌”,第二年穿左滿文才改為“葉爾羌”。“乾隆通寶”紅錢成為清代新疆地區最早鑄造的紅錢。 二、鑄時最長的新疆紅錢 按照清朝鑄錢慣例,年號錢幣應隨皇帝年號的變更而改毀鑄造,新皇登基都要鑄造新的年號錢。但嘉慶皇帝為炫耀紀念其父乾隆帝的豐功偉績,于嘉慶五年(1800年)下令新疆地區不必按內地制錢定例,乾隆錢可以與新年號錢并行鑄造、并行使用,“永遠通行”,要求后代永遠恪遵,并具體規定新鑄錢中乾隆錢應占二成比例,當朝錢八成。光緒九年(1883年)以后,又改為“以四成鑄為乾隆通寶”,當朝錢六成。因此,“乾隆通寶”紅錢除乾隆在位時鑄造外,自嘉慶帝始一直延續至宣統年間,每遇新帝登基,新疆在鑄造新的年號紅錢的同時,還要鑄造一定數量的“乾隆通寶”錢,并投入市場流通使用。“乾隆通寶”紅錢前后鑄造150多年,成為清代新疆地區鑄造時間最長的紅錢。 三、鑄局最多的新疆紅錢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在南疆葉爾羌設立錢局,葉爾羌錢局成為清代在新疆最早設立的鑄錢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再設阿克蘇錢局,三十年(1765年)阿克蘇局遷到烏什,設立烏什局。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在北疆伊犁設立寶伊局,都鑄有“乾隆通寶”紅錢。此后,在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年間均曾不定期鑄有“乾隆通寶”紅錢。從存世實物看,清代新疆先后有葉爾羌(葉爾奇木)、阿克蘇、烏什、伊犁、庫車、喀什噶爾(咸豐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