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硬幣與克勞斯世界硬幣大獎賽 |
發布日期:13-11-01 08:56:5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胡福慶 |
中國硬幣的生產歷史已經有很悠久的時間,只是機鑄幣的生產時間不算長,是在清末民國初期才逐漸擴大規模的。我們現在看到的較早的機鑄方孔銅錢是光緒通寶, 后來又有了機鑄的民國通寶,這兩種錢幣現在看來都是寶貝了。因為中國歷史上通寶都是陶苑澆鑄的,這種機鑄的通寶當然顯得很有價值了。
雖然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鑄幣也有2000多年歷史,但是真正意義上參加世界級硬幣競標,獲取國際認同的硬幣獎項,還是80年代新中國成立40多年后。 1982年,中國的生肖狗年銀幣獲得克勞斯世界硬幣大獎賽的最佳銀幣,而后1983年又有中國熊貓金幣獲得克勞斯世界硬幣大獎賽的最佳金幣獎。從此,中國 的硬幣與世界有了密切的聯系。 一、與大國不相稱的國際硬幣地位 世界上許多事情往往是不成比例的,今天談到的國家與硬幣的問題就是一例。自從上世紀92年克勞斯成立世界硬幣大獎賽的評審機構那一刻起,國際上硬幣也有了像電影奧斯卡那樣的頂級獎項和評審,這是硬幣界的一大幸事。至今,已有30多年過去了,回顧這30多年的評審歷程,我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些“奧地利現象”之類的評審結果。奧地利,保加利亞等等那些歐洲的小國家,他們的硬幣發行品種和規模相對來說是很小的,因為其國家人口也少,國土面積也不大,用不著太多的年度硬幣門類出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涉及到硬幣的確有驚人的獨到之處,屢屢獲得世界硬幣大獎賽的各種創意獎。而與此對應的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雖有些許斬獲,卻并不令人印象深刻,畢竟獲獎項目過于平平,幾年才攤上一枚或二枚能夠獲獎的。由此看來國家政體的大小與國際影幣地位并不是完全程正比的。中國在1982年開始獲得此類大獎,中間有個別獎項出現,離我們最近的2004年中國石窟藝術(麥積山)金幣(5盎司)獲得最佳金幣獎,此后至今一直未再獲獎,雖然中國金幣總公司對此獎項有個很誘人的獎賞(每枚獲獎幣40萬人民幣,包括正面幣面的設計雕刻20萬和背面幣面設計雕刻20萬)。 但是卻依然很少能夠取得桂冠。難道是諸多造幣廠的設計師雕刻師們不想要公司這筆豐富的獎賞嗎?非也!他們是極想的。 試想一下,作為一名硬幣設計師獲得硬幣奧斯卡的獎項,可謂名利雙收。就名來講:1,世界國際大獎的榮譽。2,中國硬幣是國家級產品,尤其是貴金屬紀念幣,是本行業的頂級領域。3,對于評審技術職稱,有極大的說服力。就利來說:很現實,大宗money到手?嘤趯覍也恢歇劊@是我們下面要談到的。 二、世界硬幣大賽的現狀 克勞斯世界硬幣大賽的組織機構是一個非盈利的委員會,除了主席,干事是志愿性質以外,諸多評委均是沒有酬勞的。當然委員會也不會拒絕那些不設條件的善意贊助,那是另外一件事。 世界硬幣大獎賽的評審委員主要由世界上的相關行業人員構成,大致分為錢幣學術專業人員,錢幣經銷商,錢幣愛好者,造幣廠,幣章雕刻藝術家,各國中央銀行,各類著名錢幣組織代表,出版商等組成。全世界共有約60名評審委員。筆者是2001年9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推薦,由克勞斯硬幣大獎賽委員會主席確認成為該委員會造幣廠官員組的評審委員。至今,歷年擔任過克勞斯硬幣大獎賽評審委員的中國人有5名:李鐵生——著名錢幣學者;朱純德——原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王丹——中國錢幣博物館宣教部任職;張向軍——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胡福慶——原中國金幣總公司設計部經理。李鐵生先生可能因為自己年齡關系,無意再擔任評委。 從中國十四億人口這一基數出發(包括港澳臺灣),中國參與克勞斯硬幣大獎賽的委員人數很十分少。歐美的評委占據了克勞斯硬幣大獎賽評審的大部分委員席位?梢哉f,評審的話語權不在中國,差的非常遠。這完全不像聯合國安理會,中國是常任理事國,說話是有分量的。由于文化傳統、審美意識的民族、地域差異:中國硬幣的許多風格不為歐美委員們接受和欣賞。固然我們中國評委也不太欣賞歐美的很多風格,例如當年評上獎項的“最后的法郎”扭曲的幣面,正面光亮無圖案,背面阿拉伯數字“1”,東方亞洲的各國大約均不會贊同,對于東亞的民族來說,抽象的太離譜是不會得到肯定的。但是,我們的反對票只占到全體的1/ 20左右,而歐美的反對票幾乎會造成我們的“滅頂之災”。還有意識形態的差異: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許多中國的紀念幣制作精良,卻也不被委員們看好。例如,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設計非常好,制作很精美,就是題材的主題表達,不為大多數歐美評委看好,原因是他們內心贊成藏獨,會抵制這類題材紀念幣。所以中國獲獎的大多數是熊貓、石窟、生肖之類的紀念幣,知道了這些背景,對此也就不足為奇了。溝通方面的欠缺:在克勞斯的中國評委中,李鐵生先生和王丹先生的英語是很不錯的,李鐵生當過內蒙古一所大學的校長,當初中國沒有評委的時候,李先生到美國出訪,有機會拜訪了克勞斯大賽辦公室,提出了要當評委的意愿,由于語言沒障礙,當時李先生也有了一定的錢幣學功底,于是填補了中國的一項空白,成為克勞斯中國評委第一人。中國錢幣博物館的王丹先生曾在英國深造,并有不少著作問世。這是中國評委方面的一個缺失,因為五名評委中,朱純德先生,張向軍先生和胡福慶先生的英語還需要翻譯才能深入交談,相當于1/2以上的溝通機會得不到充分保證。另外一個就是相互交往方面:克勞斯幾乎每年都向評委們發出邀請函,參加一年一度的評審結果發布儀式,以前大多數是在美國,選在美國夏季美國錢幣協會年度展覽的時候舉行。由于這并不是公務的邀請,通常列不上中國評委們單位的議事日程,而且按規定是自費為多,也不可能由單位出面配備翻譯,辦理護照和簽證。筆者每次收到此類邀請,皆押下不提。這是國情決定的。 三、我們的對策 對于克勞斯世界硬幣大獎賽,中國和大多數國家的錢幣界還是認可的,均承認其評審的權威性,我國有關部門也給予獲獎的造幣廠、雕刻師一定的物質獎勵。為更好的參與這類評審活動,并獲得更多獎項,顯示我國文化領域深厚的底蘊和傳統文明的特色,必須要認真對待參與此項獎的過程和結果。從國家層面來講,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對此有要求,為弘揚中國傳統文明做貢獻。具體到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和金幣公司來說,應當首先在定項階段,每年拿出一兩個特色項目專事應對克勞斯評審。我們要抽時間系統研究克勞斯世界硬幣大獎賽獲獎硬幣的特色也優秀之處,整理出“世界通用藝術準則”并和中國特色風格結合。我們要知道評審委員們為何受到思想上的沖擊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體現出中國參與競爭的主動性。硬幣大獎賽主要是通過函件往來的硬幣圖片評審,也有一定的缺陷。針對此問題,要在提名階段,拍攝更高質量的中國硬幣圖片參與競標,以上這些程序和辦理技巧都要狠下功夫。最根本的還是一下幾點:1) 在征集硬幣畫稿時就要有合理的要求,對作者的特點,能力要有所把握,尤其是造幣廠系統的設計師,更要配合默契。2) 讓設計師擴大眼界,要使他們見多識廣,如今網絡的發達為此提供了便利,最好是出國門,與多產獲獎作品的國家互相參觀交流,看看對方的設計基礎,人文環境和工作機制,有無可借鑒的地方。這一點很重要,沒有好的隊伍,沒有好的設計師,想要獲獎是天方夜譚。對于設計師的培養,所在的造幣廠和上級公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3) 國內首先設立常規的評審機制,并對獲獎者頒發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這點已經開始在做了,例如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已有了紀念章設計制作評審競標手段。中國金幣總公司也早已從2000年開始,對設計圖稿和樣幣采取評審。關鍵是要不斷改進這類機制和辦法,做到與時俱進,越來越完美,越來越精彩。 四、提高領導層的審美情趣 這是個很關鍵的因素,設計領域不光是錢幣設計。廣告;雕塑;很多很多行業,拍板者的審美情趣在過去甚至現在也是一些設計者最頭疼的事,設計稿件的最終確定權在非該專業的行政人員手里,而這些領導們的發言一般都是一錘定音的。領導的責任很大,權利也很大。提高領導們的審美情趣就顯得特別重要。目前我國的紀念幣,當前專家參與評審是常態,可以說,大部分時間是專家說了算。但是也有好幾個專家說了不算,一個領導說了才算的。這就是學術服從政治。舉個例子:在中國抽象的東西不多,東方的思維具象為主流,就是寫小說,也是具象到方方面面的。中國傳統的四大名著皆如此,情結的描寫勝過心理描寫,更談不上“意識流”之類的手法了。一般中國讀者,往往熱衷于小說的情節,而冗長的的心理意識描寫傳統的中國讀者大多不屑一顧。每當看到抽象派雕塑,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什么東西?一定要與具象掛鉤。實際上許多優秀的抽象畫和抽象雕塑,往往是一種意境,并不是具象物質的再現,欣賞這類作品,感覺是第一重要的。要學會用另一種抽象的語言來審視,來與作品交流。中國歷來重視專業學習,而疏于美學教育。從孩提到走向社會,美學教育不足很常見。而歐美教育體系中美學教育是重要的一環,由小熏陶,長達成人后自然而然就會學會使用抽象語言來欣賞。 隨著我們國家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廣泛,使用的手段更多,一代又一代新領導們的博學,會使美學觀點更完整,相信以后一定會佳作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