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3-4/20134228575061165.jpg)
唐代著名畫家張萱原作,描繪了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等過程。畫中11位女子,分工明確,次序井然。唐代張萱《搗練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1996年發行的銀幣“通商圖” (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2組),描繪京城長安的文武官員歡迎西方商隊的到來,兩個婦女匆匆趕往賣洋貨的“地攤”。據記載,唐初的長安分東西兩片:東市貨棧、店鋪鱗次櫛比,“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西市為西域胡商及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外國商人的聚居區,繁華程度可與東市媲美。喜歡和偏愛此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出生在古老的城市長安,兒時到處可見大唐盛世的勝景,壁畫,美圖,雕塑,建筑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盛唐遺風,唐風古韻已經融化在血液里。穿越歐亞大陸也是我年少時的夢想,幾次計劃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不過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實現。人類穿越歐亞大陸比發現新大陸早了一千年,如果能飛躍太平洋,就能穿過千山萬水抵達自己的夢想之地。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
夜已深了,回想一下自己多年來接觸中國現代貴金屬幣這個領域,有歡笑,有失落,有欣喜,有悲傷……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我們都是這世間的過客,也不過是這些寶物暫時的保管者!一切終將塵歸塵,土歸土,我們不過在這個過程里,收獲了知識、財富、朋友、知己、師長……
在此感謝那些真誠幫助過我的朋友們,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