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銀錢的成色及比重問題研究(一)

        www.ccbczpx.com 14-09-06 08:56:30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4年9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摘要:金銀是伴隨著中國古代大量冶煉青銅中獲得的副產品,自西周末起先人們就不斷地總結掌握了金銀的提純工藝。但現不少網上泉友以及筆者所接觸到的知名錢幣收藏家,對錢界已公認的宋代金質宣和通寶小平背陜(1)、銀質折五政和通寶(2)、銀質靖康通寶小平大樣(3)等金銀錢的成色、數據以及湖北省錢幣博物館藏漢代金餅上的硬綠銹(4),迷惑不解甚至非議。經筆者廣泛收集古今大量的冶煉金銀工藝資料進行系統地研究認為,宋代金銀錢為金銀銅的混合物,與古代提煉金銀的技術水平無關,從而解開了困擾多年的宋代金銀錢成色及比重問題之謎。還望專家學者有教于我。

        關鍵詞:宋代金銀錢  成色 比重  
            
         一、宋人沈括有關楚國“藥金”的論述及研究

              宋人眼中金的成色是怎樣的?我們從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中言楚國金版印子金為“藥金”可以得知,他說:“壽州(今安徽壽縣一帶)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漢高祖之孫劉安)藥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也”。文中的“劉主”字,清末方濬溢校正為“郢爰”(見《綴遺齋彝器考釋》卷29),即所謂淮南王劉安所藏“藥金”印子金。西周時的楚國富產黃金,其金版印子金也幾乎都是真金,今所見金版的成色大都在96%以上(5),即接近純金。而沈括的眼中卻是在嘲笑楚國的“印子金”是藥物煉制的假金,一語道破了宋代黃金成色的真相,即今所見宋代金錢大都為金銀銅混鑄的黃白紅間色。經考證,宋代金錢所產的這種“玉黃色”,是符合漢初學者綴緝周至漢代諸書舊文《爾雅·釋器》中對黃金成色描述的審美標準混鑄的:“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镠。”《說文·玉部》:“璗,金之美者,與玉同色”,從筆者收藏的這枚如金似玉的“招納信寳”背“使”金錢(圖1),便可證明。

        俗話說:“金怕石頭銀怕火”。純金柔軟易折斷不宜制作錢幣,如同純銅不能單獨鑄錢一樣的道理,純金只適合作佩戴飾品。金銀銅混鑄后,增強了金幣的韌性和耐磨度而又不失其“镠”,這是由于宋代金銀幣使用的廣泛性和數量所決定的。其主要用途有五:一是用于賞賜。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宋太宗趙匡義欣賞一個大臣的功勞,賜他金紫錢30萬。南宋詞人周密筆記《武林舊事》卷三《歲除》:“并隨金錢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賜親王、貴邸、宰臣、巨珰!倍怯糜陔S葬。南宋曾有人盜掘宋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帝陵及孟、韋、吳、謝四后陵,發現金錢以萬計(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上),這些金錢非冥錢,而是隨葬品。三是作帝王零用錢。宋代金銀錢有“錢必成文,金銀成錢”的規定,其金銀錢可直接參與流通。張和甫撰《張氏可書》記載有宋徽宗禪位后,曾便裝到東京街市上游玩,用十文金錢買了一個蒸餅品嘗的故事(6)。四是作為饋贈。如作生兒育女的吉禮、婚嫁聘禮、結婚撒帳等。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之“洗兒錢”:自高宗皇帝都錢塘(今浙江杭州)以來,皇子在王府生了男孩或者女孩,皇親國戚、三衙的長官、浙江的漕司官員、知臨安府,都要貢獻賀禮;首与S即就有答謝,除金幣外,還有洗兒錢果(金質),動輒送數十盆,……我聽說過宋仁宗嘉佑年間皇上生了皇女,都要設大慶典,造了很多金銀錢(7)。五是作游戲取樂。《宋史·禮·游玩》:“太平興國……九年……四月……遂登瓊林苑樓,陳百戲,擲金錢,令樂人爭之,極歡而罷”;《宣和遺事》記載,宋徽宗在金人入侵的宣和六年,指使四人撒下金錢、銀錢,與百姓搶金錢。令人關注的是宋代金銀錢的出土越來越多,1986年浙江慈溪縣的一座古墓出土南宋孝宗隆興通寶金錢,徑2.05cm,重3.25克,色澤金黃(8)。北京嘉德拍賣公司2010年秋拍會拍出南宋金質太平通寶二枚,一枚徑2cm,重4.1克;另一枚徑2.3cm,厚0.1cm,重4.7克。

        二、宋代金幣上的綠銹與金提純技術無關。

        有不少泉友在網上撰文說(9),西周時期楚國的黃金是真的,而漢代的黃金有假的,結果漢代黃金的比重標準是12.20克/cm3,后朝到宋代為15.5克/cm3—12.5克/cm3(《九章算術·盈不足》記錄),這是漢至宋代金幣上殘留有綠銹的主要原因,并將其歸結為古代黃金的提純技術遠遠不如現代。這些觀點既對又不對,《九章算術·盈不足》中對古代黃金的密度標準記錄沒有錯,15.5克/cm3—12.5克/cm3的標準,正是漢至宋代金銀銅混鑄的密度,也是我們考察古代黃金成色的重要依據之一,但與古代金的提煉技術水平無關。我國古代冶煉黃金及提煉工藝已接近現代水平,其標志:一是西周中期黃金制造已初具規模!吨芏Y·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豐裳,執戈揚盾”,說的是先人們冶煉黃金時包裹金粉末團、用木炭烈火燒金粉團外表,四個金匠觀察煉金火候以及一邊在錘擊金礦石整個手工過程的情景。二是秦漢時期黃金手工業已達到一定程度。在秦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黃金遺物有三處:即馬家莊秦廟遺址出土的金器(10)、1963年陜西臨潼武家屯發現的一銅釜,內裝金餅8枚,一枚刻“益半兩”,其余刻有紀數符號(11)、1929年陜西興平念流寨廢丘城出土金餅7枚,其中一枚面刻“寅”,背刻“口兩半”,現存陜西博物館(12)。西漢大量使用黃金貨幣,1980年陜西博物館收集咸陽出土的金五銖(13),以及筆者收藏的金五銖(圖2),是古代黃金形態步向規范化的產物,為方孔金銀錢鼻祖。三是唐宋時期的黃金提煉技術已接近現代水平。2010年11月25日,由中國黃金工業協會在上海展覽館主辦的“中國婚慶金飾時尚經典展示會”上,浙江麗水市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以表演的形式,還原了該礦“大規模唐代金窖煉金”的整個工藝過程,包括:碎礦磨石、淘洗金銀粉末、制團燒結、鉛還原冶煉、灰吹法共五道工序。其中的金銀提純“灰吹法”,即將制成團的金銀鉛塊放在草木灰上熔煉,由于草木灰含堿性,鉛遇酸則熔化,吹去草木灰和氧,最終得到高純度的黃金白銀。據遂昌金礦周經理介紹,制團燒結去硫化物法,現代冶金工業到1911年才由德國人發明,而灰吹法冶煉工藝,在現代冶金工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遂昌金礦區一直延續到現在仍在使用(14)。由此可見,從漢代到宋代,中國生產的黃金、白銀都是真金、銀、銅的混合物,宋代金幣上的綠銹與金的純度無關,而是這種混金鑄造工藝的產物。肉眼辨識宋代金銀幣只能以其成色來定,12.5—15.5克/cm3的比重只能作為參考。如果按現代純金密度19.32克/cm3來衡量,永遠也走不出辨別宋代金幣的死胡同,那就正應了一句老話:“有眼不識金鑲玉,錯把黃金當廢銅。”這里有一則古代錯把黃金當廢銅的故事:南朝齊、梁時期(公元479—588年),崇尚奢華,多以金錢作為饋贈的禮物。有個叫呂僧珍的生了一個兒子,他的朋友宋季雅前去祝賀,以金錢1000枚作為禮物?撮T人誤將1000枚金錢當作銅錢,嫌禮物輕了不愿給他通報。宋季雅強行進去了。呂僧珍考慮這位朋友平日做事謹慎,親自打開禮函,發現是金錢。

        這里有必要說一下宋代金幣上綠銹產生的原因。我們常說的現代k金中,也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銀和銅,是按照足金24k的公式配制的。一般來說,k金含銀越多,色澤越青;含銅比例大,則為紫紅。宋代金錢也是如此,只不過銀、銅的比例大一些,而其金錢上的綠銹是在年久風雨侵蝕、入土隨葬等特殊環境下形成的,如同銅錢上的綠銹一樣,年代越久綠銹越硬,如果現代的k金過了千百年,也會自然“長”出綠銹的。因為銅比金的化學性質活潑,金不活潑,銅分子便被逐步吊出金錢的表面。但是,一般宋代金錢表面的綠銹大都比較浮淺,不像銅綠銹那樣入骨,因銅與金的粘合力不強,用牙膏和軟布擦之即去。但筆者認為金錢上的綠銹最好盡量保持原貌,因為這是鑒定宋代金銀錢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如何把握鑒別宋代金銀錢。

        我們弄清楚了宋代金錢是金、銀、銅混鑄工藝,也了解了其金錢上綠銹產生的成因,如何把握鑒別宋代金銀錢,這是一個需要反復研究實踐的大課題。筆者關注宋代金銀錢近十年,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迷惑、試驗、彷徨、失敗、總結提高、驚喜的大磨練過程。根據對手中所藏多枚宋代金銀錢實物的研究經驗,主要應把握以下四點:

        (一)準確理解真金的性質。不少泉友基于習慣上的傳統說法,對黃金的特性存在三大誤區:一是“真金就是發亮的”,而實際上礦石中閃亮的是硫化銅,俗稱“愚人金”,而真正的金子在巖石中是深黑色的。如筆者所附并未在電腦上作任何處理的金錢照片,就充分證明了金烏黑晶瑩的特征。二是“真金不怕火煉”。金不怕烈火,是指高溫煉金的過程,而黃金的熔點并不高(1064°c),比銅(1083°c)低,只是黃金在高溫狀態下不像銅銀那么容易氧化,古人就是在熔煉銅時得到副產品黃金的。三是“只有破銅爛鐵,金不會腐蝕”。金在空氣中極穩定,不溶于酸和堿,但溶于王水(硝酸與鹽1:3的混合物)及氰化鈉或氰化鉀溶液中。出土的宋代金錢大都為隨葬品,受墓中的氰化物腐蝕后如破銅爛鐵。據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別集(上)記載,南宋有人盜掘徽、欽、高、孝、光五帝及孟、韋、吳、謝四后陵,發現數以萬計的金錢,已為墓中的尸水(氰化類物)腐蝕得如銅鐵,便拔腿而去,往往為村民拾得。同時,金泛紅斑,出土腐蝕不重的金銀銅混鑄的金錢上,都會有麻澀小點(見圖3)。這是因為自然金屬等軸晶系(柱狀晶),其集合體常呈不規則粒狀,脆性晶狀鋸齒斷口。金銀銅混鑄過程中,特別發展的結晶沿散熱相反方向發展,其表層為極薄的結晶帶,中心為等軸晶體,兩者之間形成柱狀晶帶,由集合體中硬度高于金的銅銀物質所產生麻澀小點,俗稱“珍珠銹”。

        (二)、仔細辨別金銀錢的成色。金銀銅混鑄的金錢成色,不像純金那么好辨別,需要長時間才能練就一副“火眼金睛”。宋代金幣的成色特征是晶瑩如玉一樣地細膩柔軟,銅錢 明顯粗放僵硬,可將金錢在硬殼紙板上磨一下,便立顯黃白紅相間的金黃色。但宋代銀幣中因含有金和銅,看上去似銀似金,《九章算術·盈不足》中記載銀的比重為13克/cm3,高于現代銀的比重10.20克/cm3,就是因為古代的銀錢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即銀金銅混鑄。那么,怎樣判斷宋代哪是金錢哪是銀錢呢?民間大都沒有用現代儀器測定的條件,可找來一塊黑色的雨花石作試金石,將其輪脊在雨花石上稍加擦拭,可立見其成色條痕,但銅化不出明顯的條痕和顏色來。如果黃金的成分多點顯黃色,且錢文字柔軟的,應視為金錢(圖4、圖5);白銀多一點亞銀白色,文字硬挺一些的,就當作銀錢(圖6)?傊,以其含量最高者而定。

        (三)、注意掂量金銀錢的比較重量。盡管宋代金銀錢為金銀銅混鑄結構,但金還是占有一定比例的,銀次之,銅最少,因而與銅錢相比還是有一定分量的。由于金銀錢方孔圓形的特殊形制,鑒定時是無法準確計算其比重差別的,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舉一反三比較重量”法:一是掂量金與銅的比重差。按漢至宋代金的比重為15.5克/cm3—12.5克/cm3參照比較,銅的比重為8.9克/cm3,那么金錢的重量應比銅錢重34.8—68%,如果低于最小值34.8%,就可能是銅質的。二是掂量成色相近的金銀錢比重。以公認的金銀錢作掂量比較參照物,如筆者收藏的南宋理宗鑄“紹定萬歲”金錢,直徑21.61mm,重4.31克,華光普《全彩中國銀幣目錄》第6頁刊一枚同類鎏金“紹定萬歲”銀錢,直徑23.2mm,重3.2克,該金錢直徑比鎏金銀錢小1.59mm,卻比鎏金銀錢還重1.11克(圖7),因此屬金錢無疑。三是掂量同期同類銅錢的比重。不少泉友習慣于用宋代的一錢折合現代多少克、一兩又是多少克,來衡量宋代金銀錢的比重,這種比較方法是錯誤的,前面已經說過,因為宋代的金銀錢是參與社會流通的。金銀都是貴重金屬,具有很高的價值,可以說,宋代各個時期金與銀,以及金銀與銅錢之間的比價,對其金銀銅錢的含量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據李如森《中國古代鑄幣》第647頁介紹,北宋時期,黃金與白銀的比價為1:6.5左右,南宋時期,黃金價格上漲,金銀比價常常變動,如紹興年間,黃金比白銀價高13倍左右。金銀對銅錢的比價,隨時波動,不曾穩定,開寶年間黃金每兩約折銅錢一萬文;咸平年間黃金每兩跌至銅錢五千文,靖康年間黃金又漲至銅錢二萬文;白銀每兩10世紀后期約合銅錢七、八百文,到12世紀早期則漲至三千多文。宋代錢幣名義上仿效唐制,實際所含銅量不到70%。宋太祖的“太平通寶”,含銅為65.58%(15);宋真宗的“天禧通寶”,含銅量為65%左右;宋徽宗時鑄的幾種銅錢含銅量只有57%,這就決定了宋代金銀錢含量往往較低的情況,以致不少泉友和有的知名收藏家誤為假金銀錢。盡管如此,但宋代金銀錢的比重還是在15.5克/cm3—12.5克/cm3的區間內。

        (四)、認真審視金銀錢的文字氣息。金錢的主要成分是金,混鑄后仍細膩柔軟,所以其錢文字大都呈平榻狀態,而且金的含量越高,文字越平榻,不像銀(圖8)、銅(圖9)錢那樣高挺深峻。但由于金的密度比銀、銅錢大,流動性能好,其一筆一劃一般沒有“刷筆”,只有“斷層口”。同時,還要注意審視金銀錢用筆氣息,因宋代有“錢必成文,金銀成錢”之規定,其文字書風大都與同類銅錢吻合。但也有獨立的金銀錢,如筆者收藏的南宋理宗“紹定萬歲”、“寳祐萬年”、“景定萬年”(圖10)金錢等,所以另一方面要看其用筆是一氣呵成,還是臨摹或臆造,這需要有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書法功底,才能運用自如。如筆者收藏的銀質靖康通寶小平,其形制、書風與張叔馴舊藏同類銀錢似一模所鑄,就屬真品無疑了。而如華光普《全彩中國銀幣目錄》第6頁所刊偽品彩圖“太平通寶”,初看很像真品,但與真品的字文俊逸之美比較還是露出了破綻。

        附件:

        (一)、參考書目

        1、李如森:《中國古代鑄幣》(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夏龍、半丁:《幣海漫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

        4、《辭源》縮印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5、候磊《論中國古代的黃金問題》(互聯網‘水土社區’)

        (二)條文引用

        (1)、(2):朱活《古錢新典》上第322頁(三秦出版社,1994年):金宣和,錢徑2.4cm,穿0.7cm,厚0.11cm,重4.5克,色澤黃中微紅,含金量70%;銀政和,錢徑3.1cm,穿0.6cm,厚0.15cm,重8.5克,色澤白中稍黃,含銀40%左右。

        (3)、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乙本)第640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靖康通寶大樣,徑2.35cm,重2.8克。

        (4)、《湖北錢幣博物館藏品選》第58頁圖,(《文物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5)、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甲本)第157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嘉泉:《皇帝零錢多金銀》,(《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2010年10月14日)。

        (7)、(白話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8)、夏龍、半丁《幣海漫游》第46頁。

        (9)、候磊:《論中國古代的黃金問題》

        (10)、陜西雍城考古隊:《鳳翔馬家莊秦廟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2期)。

        (11)、朱捷元、黑光《陜西興平縣念流寨和臨潼縣武家屯出土的古代金餅》(《文物》,1964年第7期)。

        (12)、同上

        (13)、陳尊祥:《漢武帝上林三官五銖銅錢范的考證》,(《中國錢幣》,1983年創刊號)。

        (14)、中國新聞網載:《錢塘晚報》2011年3月8日

        (15)、夏龍、半。骸稁藕B巍返489頁。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69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男| 日本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下 | 欧美色成人综合|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高贵教师被同学调教11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特区爱奴在线观看| 国产aaaaaaa毛片| 久久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韩一二三|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老司机67194精品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www.狠狠干|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久草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动牲高清|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欧洲肉欲K8播放毛片| 亚洲视频456| 真实处破女系列全过程|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www.jizz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直播|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 爱豆传媒在线视频观看网站入口|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99|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 波多野结衣看片| 又色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