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4年9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封建朝廷后的民國初年,由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銀幣和銅幣,因其正面珠圈內為“四川銅幣”,中心有一朵芙蓉花飾,圈外兩側各鐫有一花星,上方為“軍政府造”,下方以“當制錢一百文”或“當制錢五十文”紀值。背面中心圈內有一篆書的“漢”字,外周環飾有18個小圓圈,寓意為當時率先響應脫離滿清政府而宣告獨立的18個行省。兩側同樣各有一花星,上方以民國某年而紀年,下方留白。在川南、黔北一帶的民間,俗稱之為“漢版十八圈”。
川造銅幣主要分為兩大版類,即:成都造幣廠所鑄之“成都版”和重慶銅元局鑄造的“重慶版”。這兩大版類如從細微處仔細觀察,字體上亦有所差異,不難發現:“成都版”是窄緣,字體筆畫較細,而“當制錢壹百文”重量20.6克,且“當制錢五十文”重量17.6克;但“重慶版”銅幣則是寬緣,而字體較為肥厚。兩地款式的銅幣材質有紅、黃銅之分。鑄造年代有“中華民國元年”、“中華民國二年”和“中華民國三年”之別。
1923年夏,時任貴州省主席周西成經過3次攻打重慶銅元局,把能搬走的東西全部掠走。次年,周駐扎赤水時,所建造幣廠的機器設備,基本上都是從重慶銅元局拆遷而來的,并帶來了技術工人,為其仿造銀元。據《赤水金融志》記載:“周西成進駐赤水后不久,即開始自鑄銀元,造幣廠設在三府廟……在鑄銀元的同時,由富國錢莊收進制錢熔化作原料鑄造銅元,祖模是四川銅元的當百文、當五十文版,與四川銅元基本不能分別;由設在工廠內的造幣廠鑄造,多由富國錢莊發行。”故,周所鑄之幣又被俗稱為赤造銅幣。
該幣的主要特征與“重慶版”風格類似,但重量卻比成都、重慶版式略輕。其最大的區別在于“軍政府造”四字剛好與川造相反,而“當制錢壹百文”為小字,重20.5克,且“當制錢五十文”為大字,重量17克。由于貴州赤水仿造的“漢版十八圈”銅幣鑄期短,存世量少,所以,歷來受到銅元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雖說,當時民國政府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因政局混亂而各行其道,形成了新的軍閥割據,且幣制尚未完全統一,導致了各自為政并自行鑄幣的局面而屢見不鮮,各地多有濫鑄銅元以牟利者,尤以四川為最。而在四川地區流通行用的各種銅幣中,尤以中華民國十五年“川”字版嘉禾圖案的銅幣較為常見,其面值有50、100、200文等,且鑄工不精而材質低劣。
因民國十五年劉湘的21軍創辦的“中和銀行”由于濫發鈔票,并多印偽券達數十萬元,造成紙幣貶值而物價上漲,當然會致使“生活過高”了。其后又改鑄大面值的100文和200文銅幣,這種幣實際上是劉湘用“漢版十八圈”的大銅幣改鑄成錢體減倍,面值倍加的又一變種。后因物價飛漲,銅元價格暴跌,這種銘有“川”字的幣終歸無利可圖,隨即停鑄。
但是,其中卻有一種民國十九年(1930年)銘有“邊鑄”壹百文的版別而最富有特色,存世量少尤為顯得珍稀難覓。該幣為紅銅質,重6.8克,直徑:28毫米,厚:1.7毫米。幣的正面左右兩邊分列鑄有“邊、鑄” 二字,中心圓圈內套有一朵海棠花,花心中鐫刻有一“川”字;背面以阿拉伯數字的“200”、“100” 和“50”記值于四銳角之中。下緣鑄有“每枚當壹百文”;背面則鑄有“生活過高地方請求鑄此平價”十二個字。
該幣的最大特點是:用文字直接標明“生活過高地方請求鑄此平價”的字樣,客觀地反映了因通貨膨脹而致使貨幣貶值,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亟切希冀幣值恒穩的愿望。不過,僅從這十二個字中,不難看出并透露出了以下三種信息:一是因“生活過高”,導致物價上漲;二是地方能借此鑄幣為“獨立”建省而埋下伏筆;三是以“平價”為借口,為實行地方金融割據并作好準備。這種在幣面上直接標出“生活過高地方請求鑄此平價”的做法,不啻是一個別出心裁的創舉,且在中外錢幣史上也實屬罕見而絕無僅有。
何以特別在此幣面上標明“邊鑄”二字?原來該幣所鑄之“邊”,是指當時四川西部與、西藏接壤的川藏高原地區。即:現今的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區在內。在近代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相繼也曾有過川邊地區、川滇地區和川藏地區等名稱。民國時期將該地區劃為“川邊特別區域”,并有由政府專門指派的鎮守使官員,設轄三十個縣,且受四川省節制。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一日該地區又被改建為西康省。新中國成立后的1955年10月該省被撤消,其中,一部分劃歸西藏自治區,而另一部分則并入了四川。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mg_0889.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mg_0890.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mg_0891.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mg_0893.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mg_0894.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mg_08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