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以“大”示強而嗜鑄大錢的癖習 |
發布日期:13-10-21 08:23: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杜天麟 |
歷史上的封建統治者在國勢危殆,政權欲墜、經濟凋敝之時,總是愛以夸“大”逞強為榮來顯示其皇權的神秘和威嚴,以掩蓋因國運衰敗而財力的衰竭。特別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抑制通貨膨脹,往往都會采取以增大幣值,或用次金屬鑄幣等手段來加強對百姓的盤剝。這是一種禍國殃民的橫征暴斂,無異于飲鴆止渴,往往發生在邊地反叛而社會政局動蕩,朝廷為討伐爭戰或鎮壓農民起義之時,因統治區縮小,軍費開支迅猛,賦稅收入減少,致使物價上漲而貨幣貶值的集中表現,且在貨幣發行流程中呈現出了一定的規律。
唐代中后期發生的“安史之亂”,導致了民不聊生而經濟下滑。唐肅宗始發了最早的“重寶”虛值大錢,即:“乾元重寶”而以一當十。這無疑是對社會財富的另一種公開掠奪,并導致了經濟陷入更加混亂的格局。爾后的唐代宗為解決“錢荒”,又增爐開鑄了新錢——“大歷元寶”。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因吳國皇帝在讓位給他之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基后便仿鑄了唐末黃巢起義時所鑄之“大齊通寶”,以示不忘其原有的封號。 以“大唐通寶”為例,并非是顯赫一時的大唐帝國貨幣,乃是偏安一隅的南唐鑄錢。李昪之子嗣主李璟繼位后,因奢侈無度而紙醉金迷,導致了政治上的腐敗。后周世宗柴榮早已虎視耽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派兵入侵,占領了淮南大片土地。在詩詞書法上頗有造詣的李璟,面臨強兵壓境,卻毫無御敵之勇,更缺財政面對巨大的軍費開支,為鼓舞士氣,掩飾其危亡之況,特鑄行了“大唐通寶”。然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苯K歸在“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的哀嘆中,而“無可奈何花落去”,只好派人向柴榮稱臣并去帝號,自稱唐國主。 與之稍后在北方崛起的金海陵王完顏亮為顯示其皇權永固,曾躊躇滿志地題詩云:“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驕奢淫逸的他在揮師南下入侵中原時,途中因兵變而走上了萬復不劫之路。隨即,登基不久的金世宗完顏雍便鑄行了“大定通寶”,以示天下大定。 無獨有偶,北宋徽宗趙佶的“大觀通寶”,則是在昌文偃武后,因黨禍之端而“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時,正值金兵磨刀霍霍欲攻占中原,舉兵南下,亡國之恨已為時不遠而所鑄之錢;至于貌似強大的“大宋通寶”,則更是在蒙古大軍的鐵騎已占領中原大部分江山,南宋面臨破碎而行將亡國之時所鑄的貨幣。這與忠臣陸秀夫背著年僅七歲的末代小皇帝趙昺,在南海涯山跳海自盡,也僅僅只相距不到50年。 滅亡南宋后的元朝,在鐵馬金戈,縱橫沙場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鼎盛時期,并未鑄行“大元通寶”,而恰恰是在其面臨幣制崩潰,民間拒用紙幣元鈔,不得不以銅幣代鈔時,由元武宗發行的。乃至,后來的“大德通寶” 、“大朝通寶”,均免不了遭遇到同樣的結局。 萬里長城拱衛下的明王朝,于崇禎十七年被清軍覆滅后,朱家的王子王孫們紛逃南方各地,在舊臣遺老的扶持下,各自建立了風雨飄渺中朝不保夕的的地方政權,史稱為“南明”。其中: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稱帝,改元為弘光,鑄有“弘光通寶”;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建年號為隆武,并鑄“隆武通寶”;桂王朱由榔在肇慶,改年號為永歷,鑄行了“永歷通寶”;魯王朱以海在偏安浙江的臺州,被奉為監國后,為招攬民心,企盼在“大明”旗幟的昭示下凝聚民眾,特鑄行了“大明通寶”。不過,最終都未能逃脫被徹底追剿的命運。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咸豐朝的財政十分困難。四川學政何紹基奏請朝廷“鑄用大錢”,他認為“今必欲得一物以易銀,有其用而無弊,惟有大錢而已矣”。御史蔡紹絡、刑部尚書周祖培等也紛紛上折支持。為解決內憂外患的燃眉之急,咸豐皇帝孤注一擲,特準奏鑄行了“當十”和“當五十”的大錢。 對此,當時的戶部右侍郎兼錢法堂事務的王茂蔭獨持異議,他指出:“國家定制,當百則百;當千則千,誰敢有違,是誠然矣。官能定錢直,而不能定物直,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直百,民不敢以為千!比欢⒉⑽床杉{他的意見,命令戶部繼續發行,同時,又另行加鑄了“當百”、“當五百”,乃至以一“當千”的大錢。 王茂蔭甘冒風險并再次上書,尖銳地指出了鼓鑄大錢勢必會造成市場“物價騰踴,商民恐慌,群疑朝廷為不可信”的忠告與警言。然而,他卻反遭到了“嚴行申飭”而被調離戶部的懲處,但是,鑄大錢的惡果卻被其不幸言中。因為,這種鑄大錢的政策,只行于京師,且僅限城內,一出京城即不可用。加之民間盛傳“此項大錢日久必!,嚴重地妨礙了京城與外界的貿易,造成了城內糧食匱乏、物價昂貴而民不聊生。但,由于私鑄有利可圖,即或是鑄“當十”的大錢,也有五至十倍之利,故,許多人甘愿為之而冒死。還不到半年,這種虛值錢就被徹底廢棄,再也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了。 晚清著名的“洋務運動”,在引進機器制幣后,也曾鑄行過類似“大清銀幣”和“大清銅幣”。當辛亥革命的槍聲在武昌首義中打響,率先由十八個省宣告自治獨立,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清王朝便壽終正寢了。 綜觀中國貨幣發行的歷史,但凡鼓鑄貌似強盛的大錢,并試圖使之來擺脫財政危機,殊不知,卻反到加重了貨幣的貶值而自食其果。泱泱乎?大歟哉!自詡為大,實則國力弱而內心小矣。他們無一不是出自于同一心理,而以“大”示強,且以之為榮,其結果都慨莫能外地歸于失敗而殊途同歸。 以致,在不同歷史時期爆發的農民起義軍也未能因此而脫俗,如:唐末黃巢起義時鑄行的“大齊通寶”;元未朱元璋的“大中通寶”和陳友諒的“大義通寶”;以及明末李自成部將張獻忠鑄造的“大順通寶”等。 這些意欲寄托其強國萬載愿望的錢幣,也只能無奈地印證了該王朝的滅亡,并在中國錢幣史上寫下了凄涼哀絕的一筆,任隨后人恣意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