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三四千年的貨幣文化史,早在商朝以前我國先民就已經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殷商末期出現了最早的金屬鑄幣——銅貝,此后形形色色的金屬鑄幣陸續登上貨幣舞臺。我國古代鑄幣的幣材多種多樣,有金、銀、銅、鐵、鉛、鋅、鎳等,以銅錢、鐵錢最為多見。但在五代十國時期,居然還出現了用泥做的錢。古代盛行以泥土制作冥幣,作為陪葬品使用,但此時出現的泥錢可不是泥質冥幣,而是作為正式流通使用的貨幣,這可真是天下奇聞!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此時軍閥割據,戰亂不止,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天災而殘破不堪。各國各地區財政均非常匱乏,為維持軍需,紛紛鼓鑄、盜鑄錢幣,大肆收刮人民財富,導致這一時期幣制極其混亂,光怪陸離,無奇不有。當時各國競相鑄行大面額虛值錢幣,并且大量采用鐵、鉛等賤金屬鑄幣,割據幽州(今北京地區)的軍閥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更是“聚斂有術”,竟然用黏土燒制成錢,作為正式貨幣強迫老百姓使用,這在我國貨幣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獨特現象。
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原為唐朝藩鎮(唐末曾任盧龍節度使),割據幽州19年。公元911年,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建年號“應天”,但其政權實在太小,還不被算在五代十國的那十個小國之內。劉仁恭父子統治時期可以說是幽州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劉仁恭父子為維持龐大的軍隊,滿足自已的奢欲,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致使田地荒蕪,人民紛紛逃亡,社會經濟嚴重倒退。劉仁恭父子貪暴無厭,利令智昏,為解決財政困難,完全不顧人民死活,濫造大錢和粗劣惡錢,充斥市場,強行流通。曾用隋五銖錢范,鑄鐵“五銖”;用王莽貨幣錢范,鑄鐵“貨布”;用安史之亂時叛軍史思明鑄錢范,鑄鐵“順天元寶”錢。劉仁恭還鑄有多種銅鐵錢,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等錢。其子劉守光也鑄有“應天元寶”背萬、“順天元寶”背千、“乾圣元寶”背百、“應圣元寶”背拾等虛值大錢,傳世不多,均極罕見。關于用泥土造錢,《舊五代史•劉守光傳》有載:“(劉守光)又以墐泥作錢,令內部行使”。又載:“(劉仁恭)盡斂錢于大安山顛,鑿穴以藏之,藏畢即殺匠以滅其口”,“是所斂者,皆歷代通用好錢,而以泥錢劣幣,置之市上,強民行之”。墐泥是一種黏土,如何用它鑄造錢幣?鑄的錢幣又是什么樣子的?因目前尚未發現劉氏泥錢實物,其廬山真面目仍無人知曉。墐泥比金屬原料易得,用它作錢可謂無本萬利,這可真是一種“創舉”!當權者的貪婪腐朽、利令智昏也就可想而知了。
泥錢行使,其貽害不難想見。劉氏政權的暴政,錢制的濫惡,國庫的空虛,必然導致國勢衰微。公元913年,后唐莊宗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虜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斬于太原,建國僅兩年的劉氏燕國政權滅亡了。但這個根本不入史家法眼的小朝廷,卻因為干了這么一樁“大事”——用泥土造錢(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落了個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