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銀行1923年版銀元券淺析 |
發(fā)布日期:14-07-19 08:22:1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李林翰 |
民國以后,軍閥興起,戰(zhàn)亂頻仍,各省的地方銀行大都被少數(shù)軍閥、官僚所把持,用作濫發(fā)紙幣、搜刮民財?shù)闹匾ぞ摺:幽鲜°y行也不例外,在它成立到消亡不過三四年的的短暫時間里,竟印發(fā)了銀元券1800萬元,銅元券2000萬串,同時還負責辦理發(fā)行了省金庫流通券和省整理金融有息證券各400萬元,印發(fā)鈔票的總和相當于河南三年的財政收入。 一、名同實異的兩個河南省銀行 在河南近代金融史上,先后有兩個河南省銀行,分別出現(xiàn)于1923年和1946年,二者雖然名稱相同,且資本都由省財政籌撥,但成立的背景有別,扮演的歷史角色各異。 河南省銀行成立之前,河南的省級金融機構是豫泉官銀錢局。民國以降,受軍閥混戰(zhàn)的影響,大量的軍需、政費不敷應付,該局便開始濫發(fā)紙幣,1923年因鈔票不能兌現(xiàn),不得不停業(yè)清理。 同年,在吳佩孚的支持下,河南省銀行在開封山貨街開張營業(yè),第一任總經(jīng)理為陶積福。按照河南省銀行章程規(guī)定,該行資本總額為500萬元。河南省銀行成立后,先后設立北京、漢口、鄭州、徐州、天津、南陽、周家口、青島、濟南九家分行,并在省內(nèi)信陽、焦作、漯河等地建立支行或辦事處。由于吳佩孚的勢力,該行的鈔票所到之處,均超過其它各行的紙幣之上。但在時局動蕩,軍閥混戰(zhàn)的背景下,該行也未能擺脫附庸的地位,先后淪為不同軍閥掠奪百姓財富的工具,終因濫發(fā)鈔票導致幣值急劇下跌,以至于到1926年時,鈔票幾成廢紙,引起商民極度不滿。同年9月,河南省銀行被迫停業(yè)清理,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1928年,河南農(nóng)工銀行成立,繼承了省行地位。1946年6月,根據(jù)國民政府省銀行條例,河南農(nóng)工銀行改稱河南省銀行,為了區(qū)別以前的河南省銀行,一般稱它為“河南省銀行(第二)”,資本總額300萬元,王傳曾任總經(jīng)理?傂性O在開封,鄭州、洛陽、許昌、南陽等地設分行,近40個縣設有辦事處。1947年1月該行與中央銀行重訂代理國庫支庫契約,并與7月份設立信托部,經(jīng)營信托業(yè)務。1949年5月,該行隨著國民政府的失敗而結束經(jīng)營。 按照民國政府的相關規(guī)定,河南省銀行(第二)無紙幣發(fā)行權。因此,印有河南省銀行字樣的各種票券都是河南省銀行(第一)發(fā)行的。為表達方便,下文中的河南省銀行(第一)都簡稱為河南省銀行。 二、河南省銀行1923年版銀元券的發(fā)行 早在豫泉官銀錢局時代,河南省當局已經(jīng)開始籌備成立河南省銀行。1922年,河南省財政廳以豫泉官銀錢局的名義,委托北京財政部幣制局印刷廠印制帶有“河南銀行”字樣的地名券300萬元。河南省銀行成立后,因發(fā)行急需,來不及印刷新幣,便在“河南銀行”四個字中間加蓋紅色“省”字印記予以發(fā)行,面額分別為一元、五元、十元,券面主圖均為岳飛像。各種面額以不同的顏色相區(qū)分,并分別加蓋不同的分類符號,分批次投入使用。 隨后,河南省銀行印制發(fā)行了1923年版的銀元券,券面除加蓋河南地名外,還加蓋有北京、天津、漢口、徐州、青島等地名,主圖為開封龍亭,面額有一元、五元、十元三種。據(jù)有關資料記載,1924年該行委托財政部印刷局印制帶有“河南”字樣的1923年版地名券800萬元,用以在省城開封及省內(nèi)各縣發(fā)行。還印制漢口地名券200萬元,天津、北京地名券各150萬元,徐州、鄭州地名券各40萬元,濟南地名券50萬元,青島地名券30萬元,南陽、煙臺地名券各20萬元,共計1500萬元。截止1924年12月20日,總共發(fā)行了280余萬元。新印地名券發(fā)行以后,陸續(xù)回收豫泉官銀錢局鈔票和蓋有“省”字印記的紙幣。 河南省銀行各分行發(fā)行的帶有地名的銀元券,在總、分行之間不能通兌,只由發(fā)行分行承擔兌換責任,其流通范圍也都在發(fā)行分行所在的城市及其周圍。省內(nèi)各縣除鄭州、南陽兩分行發(fā)行當?shù)氐孛,其余各縣支行、辦事處、兌換所及代理店所發(fā)行的票幣,都是從開封總行領取的印有“河南”字樣的票幣,這種票幣可以流通全省。 河南省銀行廣開發(fā)行渠道,通過門市兌換、銀行營業(yè)支付、發(fā)放薪餉和支付軍政費用、要求各縣兌換所兌換等手段,將紙幣全面推向社會。同時還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迫使商民百姓使用。如河南省公署規(guī)定,各縣所收田賦雜稅,只收票幣(銀元票、銅元票),不收銀元或銅元,故商民百姓繳納賦稅,必先持銀元或銅元到兌換所換成紙幣,然后繳納。對兌換部門則采取鼓勵政策,調(diào)動它們的積極性。如規(guī)定兌換所每推銷紙幣一萬元,可提獎金千分之八,各代理店則提成一定比例的手續(xù)費等。 三、1923年版河南省銀行銀元券舉例 (圖一)1923年版河南省銀行銀元券一元 橫式,票幅142×82mm。正面紅黃色,上方正中為“河南省銀行”,行名兩側是紅色冠字“F”和票號“5602305”,其下開光內(nèi)是開封龍亭圖案,圖案左右兩側花符內(nèi)豎書“一元”面值。左右近邊框處各印有“河南”字樣。下方書“憑票即付國幣一元,完糧納稅一律通用”字樣,并鈐“河南省銀行”、“總理之章”兩枚篆體朱文方章。背面紅色,印有英文行名、地名和時間,用阿拉伯數(shù)字和英文兩種方式表面值,并有總經(jīng)理陶積福的英文簽名。中間英文“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AT ITS OFFICE HERE ONE YUAN LOCAL CURRENCY ”,即“憑票即付國幣一元”之意。 (圖二)1923年版河南省銀行銀元券五元 橫式,票幅148×85mm。正面墨綠色為主,上方正中為“河南省銀行”,行名兩側是紅色冠字“A”和票號“0735186”,中間左側花符內(nèi)為“五元”面值,其下為“憑票即付國幣五元,完糧納稅一律通用”字樣,并鈐“河南省銀行”、“總理之章”兩枚篆體朱文方章。右側開光內(nèi)為開封龍亭圖案。左右近邊框處各印有“河南”字樣。背面深棕色,印有英文行名、地名和時間,用阿拉伯數(shù)字和英文兩種方式表面值,并有總經(jīng)理陶積福的英文簽名。還有英文“憑票即付國幣五元”。 (圖三)1923年版河南省銀行銀元券十元 橫式,票幅155×89mm。正面紫色為主,上方正中為“河南省銀行”,中間右側花符內(nèi)為“五元”面值,其下為“憑票即付國幣十元,完糧納稅一律通用”字樣。左側開光內(nèi)為開封龍亭圖案。背面綠色,印有英文行名和時間,用阿拉伯數(shù)字和英文兩種方式表面值。還有英文“憑票即付國幣十元”字樣。該券既無票號和地名,也無印章和簽名,是一張未發(fā)行券。 河南省銀行1923年版銀元券,都由財政部印刷局印制,方框四角和面值所在的花符四角都斜書面值,正面下方以“河南省銀行”五篆體字作為底紋,背面則以銀元式樣圖案為底,面值與票面相對應。 四、1923年版河南省銀行銀元券特點 1、面值種類較少,但加蓋的地名繁多,有的甚至通過加蓋印戳,移作它用。 1923年版銀元券面值只有一元、五元、十元三種,但是由于加蓋的地名或印章不同,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紙幣品種。 目前所見的河南省銀行1923年版銀元券,以票券正面兩側加蓋“河南”字樣的相對較多。河南是該行的大本營,因此印刷發(fā)行此類地名券數(shù)量最多,存世量也最大。另外券兩邊加蓋的地名還有北京、天津、鄭州、南陽、青島、漢口等,券下方加蓋的地名有周家口、彰德、曲興、羅山、保大等,背面加蓋的地名還有豐樂鎮(zhèn)車站、和尚橋車站等。即使加蓋同一地名、面值相同的票券,也因票幅、色彩等方面的差異,而成為不同的版別。如加蓋河南地名的10元券,就有票幅155×88mm、正紫背綠和票幅155×87mm、正綠背綠等樣式。 有意思的是,一些河南省銀行銀元券,還因時局變幻充當了其他的角色。從現(xiàn)存實物來看,許多銀元券上加蓋了五花八門的印章,改變了流通范圍或貨幣的種類,甚至淪為代用券。如有的加蓋“湖北通用現(xiàn)洋”,有的加蓋“河南財政廳印”,有的加蓋“河南省銀行發(fā)行之證”,有的加蓋“臨時軍用”。更有甚者,一張河南省銀行的鈔票上蓋了上!爸泻吞熂埖辍庇〈,還蓋有“暫作五分”、“暫作四分”字樣,以及該店詳細地址,堂堂一省鈔票,竟然淪為一個小小煙紙店的代用券,顯而易見,這是河南省銀行倒閉后的產(chǎn)物。 2、流通范圍廣,影響遠遠超出一省之隅。 雖然是民國時期的一家省級金融機構,但河南省銀行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一省之隅,從加蓋的地名可以看出,河南省銀行銀元券不僅僅在河南省通用,甚至輻射到京、津、魯、鄂等省市。之所以如此,主要與直系軍閥吳佩孚有關。 河南省銀行成立之初,直系軍閥吳佩孚時任北洋政府直魯豫巡閱使,盤踞洛陽,擁有重兵,其軍政費用要靠河南省銀行發(fā)行紙幣來補充。河南督理張福來、省長李濟臣都是吳的部下,該行紙幣的發(fā)行理所當然地得到他們的支持。除河南外,直魯豫三省都是吳佩孚的勢力范圍,吳在湖北、京津也有一定的勢力,因此該行紙幣在這幾個省市都能得到當局的支持,順利流通。 3、銀元券的命運隨河南省政局的變遷尤其是吳佩孚勢力的消長而沉浮。 河南省銀行成立時,雖說資本定為500萬元,實則一文不名。吳佩孚以第三師名義由軍需朱友良交來鈔票印刷費現(xiàn)洋15萬元,印刷銀元票和銅元票,并以此項鈔票發(fā)行的收入,作為該行業(yè)務的活動資金。雖然準備不足,發(fā)行過量,發(fā)行紙幣所換取的現(xiàn)金又大都充作軍政費用和中飽私囊,但在1924年以前,由于吳佩孚的強力支持,河南省銀行紙幣發(fā)行還算比較順利。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吳佩孚被解除職務,率部入鄂,臨走時將河南省銀行庫存現(xiàn)銀洗劫一空,使本已勉強維持局面的河南省銀行雪上加霜,加上政局動蕩,戰(zhàn)事頻繁,致使河南省銀行紙幣大跌,京津兩家分行于1924年末倒閉。1925年2月,該行銀元票停止兌現(xiàn),9月票值已跌至七折。10月,吳佩孚在漢口任討賊聯(lián)軍總司令,派兵攻入河南,時任河南督辦的岳維峻棄汴西退時,又一次把河南省銀行的庫存現(xiàn)銀洗劫一空。隨之而來,河南省銀行銀元票幣值一路狂跌,1926年1月,跌至四六折,4月跌至三折,8月跌至一二折,9月以后,該行紙幣完全成為廢紙,河南省銀行被省議會查封。1927年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吳佩孚的勢力被消滅,河南省銀行就于這年12月徹底倒閉了。 4、鈔票印制精美,設計規(guī)范中又有變化,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1923年版銀元券都由財政部印刷局印制,該局源于清王朝度支部印刷局,是中國采用雕刻版凹版設備印鈔的第一家印鈔廠。它承印了大量的紙幣,既有中央銀行法幣,也有各省大量的地方紙幣,許多為印制精美之作,河南省銀行銀元券即為其中之一。從版面設計來看,有的呈整體對稱,有的在局部范圍內(nèi)對稱。一元券圖案居中,面值位于圖案兩側,五元券圖案移在右側,面值居左,十元券則圖案居左,面值在右。1923年版銀元券,主圖都采用河南開封龍亭圖案,這是地域文化在紙幣上的反映。開封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八個王朝在此建都,北宋王朝定都開封達168年之久,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描述的就是北宋開封的繁華景象。龍亭建于清朝,是開封文物古跡的一個代表,也是河南的文化象征之一。它并不是一座亭子,而是建筑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青磚臺基之上的殿堂。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雄偉壯觀,殿前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道旁有兩個東西對峙的湖,東為潘湖,西為楊湖,這些景象在紙幣上都有所展現(xiàn)。 河南省銀行的歷史,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在金融上的一個縮影。奪取河南省軍政大權的軍閥,同時也奪取河南省銀行的領導權。銀行成為他們發(fā)行鈔票的工具,需要多少,提取多少,什么時候需要,就什么時候提取,真可謂隨要隨取,得心應手。反之,銀行也需要掌握軍政大權的權貴們撐腰,銀行利用他們手中的刀和槍,強制推行鈔票,最終導致鈔票膨脹,幣值低落,物價上漲,商民遭殃。最終,河南省銀行在人民的唾棄聲中退出了歷史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