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疑發現中國最早骨貝幣 |
發布日期:12-03-22 08:28: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 |
這枚骨貝幣兩側刻有櫛齒紋,背部磨有一個刻畫符號。 背面刻有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骨刻文錢幣現身昌樂,20日,記者在昌樂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肖廣德手中見到了這枚骨貝幣,據介紹這枚骨幣出土于濰坊新時期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應屬夏商文化遺存,對于研究當時的經濟和貿易情況有極大的佐證價值。 肖廣德收集的這枚骨貝幣長4.0厘米,寬2.95厘米,厚0.61厘米,是上廣下略尖的南瓜子形狀,屬于雙孔貝,腹面稍微鼓突,中間仿貝殼刻有一凹槽,兩側刻有櫛齒紋,各有橫紋23條,幣的兩端各有一個馬蹄形狀的圓孔。背部磨平,略見擦痕,最特別之處是在中心線右側中間部位有一個刻畫符號。 據了解,最早的錢幣是用貝殼制成,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天然貝殼供不應求,于是出現了許多仿制的貝幣,有骨貝、蚌幣、石貝和綠松貝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造錢幣。 肖廣德說,濰坊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一次出土了近百枚骨貝幣,但大部分形體都比較小,長度約為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像這么大的骨貝幣只出土了兩枚,另外一枚已經流失,這一枚應該是當時君主或貴族用作賞賜和饋贈的錢幣。 而這枚骨貝幣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在于,背面刻有一個符號,而這個符號與之前發現的昌樂骨刻文十分相似,昌樂骨刻文此前已經通過專家鑒定,被眾多專家認為是比安陽甲骨文還早的中國文字。 肖廣德說,目前山東大學的一位專家已經破譯出了200多個骨刻文字,而這枚貝殼后面具體是什么字還有待考證,但很大程度上這枚骨貝幣應該是最早的帶有銘文的古幣了,它的出現對研究東夷(濰坊屬于東夷文化)地區商周時期的歷史、幣制以及政治、經濟和貿易情況有較大的考古價值和實物佐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