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貨幣政策(下)蜀吳爭貶幣值 濫發虛值大錢引禍患 |
發布日期:12-03-15 08:51: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胡茂全 |
孫權吳國大泉五百 劉備蜀國五銖 曹魏尚且如此,蜀吳兩國就更是疲軟了。劉備得荊州時,粟與金同價,他不直接攻打劉璋,也是出于個體攤主的精明,因為他幾乎連軍餉也難以足供,只好借幫劉璋擊張魯的名義,用益州的工資來滅益州,玩的是空手道。得手后,劉備興致勃勃地鑄起了直百五銖錢,這種巨額面值的幣重不過是蜀五銖的三倍,作價則達百倍。這樣,同樣多的銅就可換取民間三四十倍的物資勞務。這種價值與使用價值嚴重分離的貨幣,讓劉備政權的府庫瞬間充實起來。對于這一貨幣政策的實行,除了少數人反抗外,蜀中百姓都無奈地接受著戰爭與經濟的雙重剝削。好在蜀地肥沃,糧食產量還算大,蜀錦的跨國銷售非常搶手,蜀國的經濟還好沒有到達崩潰邊緣。隨后,蜀國繼續著不足值貨幣的噩夢,劉禪時期,直百五銖越鑄越薄,與五銖錢相差無幾了。這種貨幣制度是相當殘缺的,也是不穩定的,它的隱患也讓蜀國的經濟逐步蕭條,一直延續到蜀國衰落。 孫吳的財經狀況與蜀漢也是難兄難弟。吳國所處地的經濟狀況一直都非常繁榮,歷來都是糧食、獵物、海鮮、珍珠等產品的重要產地。孫權執政時期,民間富庶程度甚至超過了政府,這其中也包括張、顧、陸、朱四大家族。他們都應該感謝漢文帝時的“好政策”。作為執政者,孫權當然是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出現的,于是,在嘉禾五年(236),便強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貨幣值五百枚五銖錢。據《通典食貨志》記載,孫權所鑄的大泉五百,直徑約3厘米,重約7.8克,而隨后,孫權覺得這種貨幣面值還是太小,在赤烏元年(238),相繼發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貨幣,據《通典》記載,大泉一千,直徑約3.2厘米,重約10.4克。即實際上只等于3.2個五銖錢的大泉一千,被強制實行兌換1000個五銖錢。 赤烏九年(246),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孫權終于在一片反對聲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貨幣系列。至此,再沒有出現新的貨幣政策,被復用的貨幣繼續被吳人使用,直至吳國滅亡。 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與曹魏爭合肥、樊城,與蜀漢爭荊襄并引發大規模戰爭,除呂蒙襲荊州掠得府中大筆藏錢得了便宜外,其他戰爭都是賠的,而且由于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在銅本位的經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