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銖古錢再現青州 |
發布日期:12-03-26 16:10: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楊慶遠 |
2011年7月23日,首屆中國青州藝術博覽會召開,收藏天下數字頻道、山東電視臺鑒寶欄目等眾多媒體參加,文化部藝術品評估鑒定委員會主任王立軍、毛曉滬、夏天星等專家親臨現場鑒寶。筆者有幸將收藏多年的兩枚古錢“西周”、“六銖”帶到現場請專家對此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均為真品,并出具了三位著名專家簽名的鑒定證書。 作為一名普通的古錢收藏愛好者,能擁有兩枚上檔次、較為珍貴的古錢,筆者倍感榮幸與自豪,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回顧收藏“六銖”古錢的經歷不禁感慨萬千。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筆者在集貿市場上遇到一位賣字畫的婦女,她將一串銅錢壓在字畫旁邊,立即上前翻看,發現普通的古錢里面有一枚錢文與眾不同且從未見過的古錢,就問多少錢一枚,那婦女說自己是替一位收廢品老者代賣,五元一枚。于是當即買下,回家后對照古錢譜,在南朝貨幣中有一枚“太貨六銖”錢與之相似,但此古錢只有“六銖”兩字。此錢直徑2.5厘米,穿徑1厘米,錢體較薄,銹色牢結,有紅斑及黃點。由于沒有其他資料可參考,也就作為一般錢幣放置。 上世紀末筆者在一報刊雜志發售點翻閱《收藏》雜志1998年第2期總第62期時,發現登載了著名錢幣專家董大勇先生的文章《珍惜古錢鑒賞舉要》(之四)。文中有一段對“六銖”古錢的精彩論述,并有一枚六銖古錢的拓片。概況:此錢為南朝陳宣帝太建年所鑄,形制與“太貨六銖”基本相同,微差“太貨”兩字。“太貨六銖”雖較少見,但不屬珍品,而“六銖”至今見實物者極少,有的錢譜列為孤品。“六銖”之“六”形狀似人雙手叉腰,古人比喻“叉腰哭天子”者。珍惜程度:大珍罕品。(此品古錢為四川某藏友之藏品)時隔不久,《收藏》雜志1998年第6期總第66期又登載了董大勇先生的文章《古錢鑒賞漫筆》,文中又有一段這樣的描述:四川一位朋友集到了被稱為孤品,《歷代古錢圖說》《古錢大辭典》等重要著作失載,戴庭、丁福保諸位前輩未見的“六銖”。筆者看到董大勇先生這兩篇文章對古錢“六銖”的精彩論述如獲至寶,反復拜讀,心中豁然開朗,驚喜萬分,更進一步激起了與專家泉友交流的愿望。于是早在本世紀之初就曾寫稿并寄照片,希望得到專家及泉友的賜教,但遺憾的是黃鶴飛去“杳無音信”。2010年春電視數字頻道開通后看到了河南電視臺文物寶庫頻道著名錢幣專家袁銀龍(微博)先生的古今錢幣系列講座。在講到南朝貨幣時有一甾等于六銖之說。于是筆者又寄上有關“六銖”古錢照片資料,但仍舊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寒來暑往,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