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鎖)經過近20個月考古發掘,山西新絳絳州州署遺址考古發掘告一段落。2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相關負責人楊及耘說,出土文物包括瓷器、陶器、古錢幣等。其中,北宋鐵質錢幣出土頗豐,目前發現的數量在12000枚以上。
據介紹,絳州州署遺址位于新絳縣城西一處高崖之上,現僅存一座元代風格州署大堂和明清時期修建的二堂建筑。其中,州署大堂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負責人王金平說,根據文獻記載,自初唐開始,古絳州在此設立絳州總管府,后歷代州署皆在原址沿襲使用,文化面貌豐富。通過近兩年的考古發掘,我們發現,作為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代官式建筑,絳州州署沿襲了各時期古代傳統建筑群“前堂后室”的建筑形式,非常典型。
據楊及耘介紹,在現存州署大堂前面區域,出土了大量的碗、盤、盆等日常生活用器和磚、瓦等建筑構件。遺址共分唐、宋、金、元、明清五個文化層,除唐代文化層沒有發掘外,其余每一層位都出土大量瓷片。此外,在州署大堂前院落兩側區域內發現鐵器。其中,鐵質錢幣數量很大,初步統計已超過12000枚。
楊及耘說,因為年代久遠,大批鐵質錢幣無法剝離。從目前除銹處理后的幾十枚錢幣看,多屬北宋中、晚期,數量以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為最,另外還有“熙寧通寶”、“元祐通寶”、“紹圣元寶”“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等年號。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清理出數量不多的爐灶遺跡和坩堝遺物,這些遺物是否和大批鐵質錢幣存在歸屬關系,還有待下一步繼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