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15時,新疆財經大學宣傳部部長劉斌帶記者看金融博物館內的新疆歷代貨幣展柜。亞心網記者 豆興軍 攝新疆紅錢 見證清朝統一新疆的歷史和田馬錢 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信物
9月7日,全疆首個金融博物館——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博物館開館。該金融博物館面積達400多平方米,收集儲存近千枚古幣,秉承“古為今用,傳承文明”的建館宗旨,著重突出新疆貨幣的演變發展,用古錢幣訴說新疆歷史。
據了解,該金融博物館建館歷時兩年半,前期投資200多萬元,開館后藏品還將逐步豐富并歡迎貨幣收藏愛好者捐贈。
展館內分為“中國古代貨幣”、“民國貨幣”、“人民貨幣”、“電子貨幣”、“新疆及古絲路貨幣”、“金融票證”等展示部分。
在“中國古代貨幣”部分,按時代順序展示了夏商至晚清時期的貨幣,其中也展示了漢代至明代發行的新疆古錢幣。
“古代貨幣的主流是青銅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自鑄貨幣,幣種混亂,隨后到了秦朝時期,才統一貨幣。”新疆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劉斌說。
在“新疆自鑄錢幣”展覽部分,展示有包括古代新疆錢幣、清代新疆錢幣等部分。展示主要包括:清代新疆的貨幣制度,新疆的7個鑄錢局鑄造的紅錢,乾隆在世時鑄造的紅錢,宣統通寶——最后的紅錢等,及晚清機鑄錢幣、晚清紙幣、和田馬錢模型等。
劉斌說,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博物館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凸顯了財經類院校的鮮明特色,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傳播;它既擔負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使命和任務,也是學校金融及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
新疆財經大學校長崔光蓮說:“博物館是一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事業,建立金融博物館得到了疆內外金融專家、收藏家和校友的捐贈以及幫助,這是高校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應該做的一件事,除了體現新疆財經大學的特色、滿足教學研究和對外交流的需要,博物館還將成為學生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
新疆紅錢
見證清朝統一新疆的歷史
“新疆紅錢是一個統稱。鑄錢的原料就使用了西域特產的紅銅,這種紅銅只有西域有,呈紅色,從清乾隆年間開始出現,因鑄造遠在邊陲,所以流入內地不多,大部分在南疆地州使用,如喀什、阿克蘇、葉城等,因此叫做新疆紅錢。”劉斌說。
劉斌介紹,紅錢從乾隆開始至清末,它見證了清王朝統一新疆后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
“清政府平定回疆后,行使全國統一的錢幣,北疆通行內地制錢,南疆則將原來通行的貨幣改鑄為與內地制錢形式一致的紅錢,1760年,葉爾羌開始鑄造新疆第一批新疆紅錢。紅錢的鑄造發行,是清政府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封建統治,在天山南部實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劉斌說。
據了解,早在康熙年間,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就勾結沙俄,制造分裂,康熙帝曾多次用兵,平息叛亂,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首先在葉爾羌設立鑄錢局,鑄“乾隆通寶”紅錢。葉爾羌本身不產銅,是靠銷毀舊普爾錢鑄的,隨后,又相繼設立阿克蘇錢局、烏什局、伊犁寶伊局,都鑄有“乾隆通寶”紅錢。直到宣統年間清王朝覆滅,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新疆紅錢才退出歷史的舞臺。
和田馬錢
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信物
早期新疆本地鑄幣可追溯到東漢開始的圓形無孔的“和田馬錢”。
和田馬錢,又名漢亻去(qū)二體錢,是新疆于闐國王秋仁所制,距今1900多年,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兩種文字制造的錢幣。東漢時,西域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漢文制式的錢幣,主要在和田地區流通,因此也叫和田馬錢。840年,新疆的回鶻汗國的一支部眾遷徙至中亞至喀什一帶,與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該王朝要求境內的居民使用統一的伊斯蘭貨幣,和田馬錢在公元10世紀退出歷史舞臺。
“馬錢呈圓形,一面是漢字篆書的‘六銖錢’或‘元六銖錢’,另一面中間是一匹馬或一頭駱駝,周圍一圈是亻去盧文字,上面刻有于闐國王的名字,譯成中文是‘大王,眾王之王’。”劉斌說。
據了解,亻去盧文是一種至今幾乎無人懂的文字。它源于公元前5世紀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公元3-4世紀在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于闐、鄯善等地流行。
“和田馬錢在中原錢幣中幾乎找不到相對應的藍本。它是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信物。”劉斌說。
目前,全世界僅有和田馬錢353枚,我國僅藏13枚,足見它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