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流通過貝幣、金幣、銀幣、銅幣、鐵幣和紙幣,但是,你聽說過“陶幣”嗎?
1932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東北策劃成立滿洲國,推出傀儡皇帝,年號為大同康德。偽滿政府曾發行陶質貨幣。筆者搜集到的貨幣有兩種:一是康德十一年(1944年)發行,面值5分,二是康德十二年(1945年)發行,面值1分。陶幣正面有“滿洲帝國”字樣,同時分別有阿拉伯數字“5”或“1”,數字旁邊有一個圓點,下端為年號和年份;陶幣背面有近似于圓的八邊形圖案,圖案上下飾有云紋,兩邊是“五分”或“壹分”字樣。陶幣顏色分別為磚紅色、暗紅色,這是由于配料不同造成的。陶幣的原料由高嶺石等多種成分組成,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可燒結成型等特性。《日本貨幣型錄》一書中有關陶幣的記載,介紹陶幣原料是一種菱鎂礦(俗稱白陶土)。方程式如MgCO3·3H2O。陶幣是一種質地較差、制作工藝簡單、流通壽命短的錢幣。它在當時充當“滿洲中央銀行”大面值紙幣的輔幣,流通于市場當中。
用陶土制幣在我國錢幣史上是僅見的。陶幣的產生有其背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搜羅物資,到處搜刮金屬物,制造槍彈武器。當時,偽滿政權一方面將大量金屬礦奉獻給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將社會上流通的銅幣收回,并且到處搜刮民間銅器,就連箱柜上的“銅活”也不放過。偽滿當局財政枯竭,經濟困窘,只好從日本引進技術,用陶土沖壓制幣,投放市場。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陶幣只在我國東北一些地區流通了一年多時間,“滿洲帝國”就滅亡了。可見陶幣反映了那個特定的時代,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見證。陶幣不是金屬,不能再行熔鑄,別無它用,所以留存下來的不多。東北民間稱陶幣為“膠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