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我國著名古文獻版本學家、古錢幣學家、歷史學家、收藏家及書法家王貴忱及其子王大文整理編輯的《可居室藏錢幣文獻圖錄》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了首發式,同時首發的還有國家一級作家宋曉琪所著的傳記作品《文史學者王貴忱》。
采寫 信息時報記者 馮鈺
1999年,王貴忱先生將珍藏的600多冊錢幣譜錄捐獻給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多年之后,這批珍貴文獻及王貴忱錢幣學方面的著作影印結集為《可居室藏錢幣文獻圖錄》出版,為古錢幣收藏與研究提供了提綱掣領的文獻學指導。在這本著作中,古錢幣收藏愛好者也可以學習到王老廣博收藏與嚴謹研究并進的集藏心經。
王貴忱是收藏錢幣文獻最多的人之一
王貴忱先生少年時喜歡讀龔自珍文章,龔自珍對古錢幣的收藏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紀50年代初,他從軍隊轉業到銀行系統工作,恩師周叔弢先生提醒他,在銀行工作應該研究貨幣史,從那時起,王貴忱就開始有意識地收集錢幣及錢幣文獻。他說:“我1953年開始玩錢幣,當時沒有錢,買不起太貴的,我就轉而收藏錢幣方面的書。”
那時,古籍書比較少人重視,是比較便宜的,于是王貴忱可以大量收集錢幣學方面的古書。1962年元月他購得的三十四卷倪模《古今錢略》,僅用50元,雖然已超過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他還是興高采烈地題記“……書品無損,八十余年前故物,價款僅五十元可得,廉矣”。
他人在廣東,卻與全國幾位著名的古籍書店的專家保持著長期、密切的通信聯系,于是總能得到關于古籍的最新信息,加上他對古籍的寶愛很能感動售家,以及他生活節儉卻唯獨在買書這件事上對價格不甚計較的性格,他的文獻收藏迅速豐富了起來。
“當時我收藏錢幣古籍較珍貴的版本是明刻本洪遵《泉志》,1959年商承祚先生在這套書上題跋,當時我已是遭貶謫之身(指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期間),老人家不怕牽連的高誼,沒齒難忘。后來,我還陸續收了幾種版本的《泉志》,其中有一套是容庚先生給我的。在多年的集藏錢幣譜錄的過程中,得到于省吾、容庚、商承祚、戴葆庭、羅伯昭、駱澤民、潘景鄧、黃文寬、啟功、朱活、馬定祥、馬國權、裘錫圭等先生的鼎力相助,或贈珍貴錢幣譜錄,或送古幣拓本。”
半個多世紀的持續收藏,讓王貴忱成為當代收藏錢幣文獻最多的人之一,除了明刻本宋洪遵《泉志》外,還有明正德本元馬端臨《錢幣考》、明欣賞本宋李清照《打馬圖經》等善本孤本。而這些珍藏,都已捐獻給博物館,成為中國錢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供社會研究與使用。
收藏與研究并進
王貴忱回憶起自己的古泉文獻集藏經歷,重點提到的是諸位老一輩學者對他的幫助,其實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錢幣學家了,早在37歲之年,便參與整理了先秦貨幣第一部專書《先秦貨幣文編》,這正是得益于他收藏與研究并進。
多年來,他發表了不少觀點鮮明、獨到,行文簡潔嚴謹的論文與專著。中國錢幣學會評定的“金泉獎”是泉界最高學術成果獎,在已經評定的四屆金泉獎中,王貴忱獲得四連冠五項獎,如此殊榮,目前泉學界僅此一人。三篇獲獎論文分別是:第一屆的《從古代中外貨幣交流探討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第二屆的《張之洞創辦廣東錢局考略》;第三屆的《洪遵〈泉志〉的學術價值——兼談古代錢幣文獻存佚情況》。
此外,由馬飛海、王貴忱主編的《中國錢幣文獻叢書》獲得第二屆金泉獎中的優秀著作獎;而榮獲第四屆金泉獎優秀著作獎的,是由王貴忱主編的《中國錢幣大辭典·泉人著述編》。
1984年,王貴忱編撰的研究春秋戰國時期三孔幣的專著《三孔幣匯編》出版,這是迄今為止收錄三孔幣拓片最多的一本書,也是中國關于三孔幣的第一本研究著作。近年,他從自己早年收藏的越南錢幣中選擇精品拓印,編成了《越南景興錢譜》一套五冊、《越南古錢集拓》一套六冊。
收集、著錄是整理古幣的基礎工作
上下幾千年,歷代遺存下來的貨幣,品類繁多,數量巨大,是一門小中見大的學科。如今,隨著收藏市場的日漸興盛,郵幣類藏品得到的關注比起幾十年前來當然更多。由于入門相對簡易、需要投入的資金不大、市場上藏品比較充裕,許多剛剛涉獵收藏的愛好者也會收幾枚古錢玩。
但古錢幣收藏,入門簡單,想要學習得精、研究得深,可就不那么容易了。王貴忱說:“一個歷史學家首先要是古文獻學家,第二是古器物學家,光讀古書不行。器物學第一是貨幣,和國計民生分不開,實貨中最重要的是錢幣,誰都能玩,誰都弄不明白。”
在《古幣著錄和有關問題的探討》一文中,王貴忱指出:“錢幣專業實踐性很強,離開實物就難得要領。此外,還需要具備廣泛的歷史知識。……只有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錢幣學和貨幣史研究的發展。”他認為,一枚小小的古錢幣,或多或少會反映出當時的貨幣政策和社會經濟生活的痕影,而錢幣本身的質地、鑄文及造型,對研究當時的冶煉技術、工藝水平、文字、書體乃至驗證歷史年號等方面,往往提供了史書上找不到的珍貴資料。
王貴忱說,收集、著錄是整理古幣的基礎工作,而鑒定的準確與否,是決定基礎優劣的關鍵,只有把鑒定這項工作做好,才有可能搞好研究工作:“辨偽識真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問題是難能做到目驗多。一個人的閱歷有限,這門學問的確是學無止境。前人總結經驗說,要會看制作精神、懂得辨聲、辨色,在鑒別上就會暢通無阻。……有比較才有鑒別,對實物接觸多,日久就能理解此中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