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鑄幣中的特殊品種——花錢的特征分析 |
稱“大禮錢”。
三、雕母錢 又稱祖錢,系工匠手工雕制而成,供皇帝、主管上司裁決或用來進行翻鑄的錢型。其制作材料多種多樣,如象牙、玉石、木質及鉛、錫、銅質等。因存世十分稀少,且與錢制有關,歷來為錢幣藏家所重(圖6、圖7、圖8、圖9)。
四、宮錢專供皇宮內節日、裝飾、掛燈、祝壽、祭祀等用途而特制的官爐鑄品,其中有不少為金質。如北宋“乾道元寶”金質宮錢(圖10)。用于宮燈墜的又叫掛燈錢。據《大錢圖錄》載 “錢局歲十二月例精鑄制錢若干緡呈進,謂之掛燈錢。”有些比常用制錢要大,而且銅質精良;制作精美的年號錢,也是這種掛燈錢。皇帝生日稱為萬壽節,錢局往往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南宋“福寧萬壽”金錢,是宋孝宗( 1163-1189)時,為太上皇帝八旬壽辰所鑄。“紹定萬歲”銀錢鑄于宋理宗紹定( 1228-L233)年間。清“長命富貴”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 1894)為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圖11)。每逢年節或國家慶典之時由錢局特鑄呈進種“祝圣錢”。清乾隆以前,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后,逐漸以文字代替花紋,背多書吉語頌辭,如“家國永安”(圖12)、 “皇帝萬歲”(圖13、圖14)、 “大清萬年”(圖15)、 “人壽年豐”、 “國泰民安”、 “五世同堂”、 “十全老人”等頌語。《大錢圖錄》所載背均為篆書“寶泉”,面為隸書 “道同風”、 “二南雅化”、 “三星拱照”、 “四海升平”、 “五谷豐登”、 “六府孔修”、 “七政齊衡”、 “八音克諧”、 “九功惟敘”、 “萬國來朝”十品套鑄錢,也屬祝圣錢。為祭祀歷代帝王的奉先殿上所用,祭祀品皆以黃緞為襯袱,各袱四角都綴大銅錢,面文同于常錢,背文為“天下太平”四字(圖1 6、圖17、圖18),故稱為“包袱錢”也稱“太平錢”。
五、賞賜錢 為皇帝或執政者賞賜給大臣、部僚的錢幣。特制的賞賜錢有金、銀鑄品及鎏金者,制作精美,不作流通使用。唐代皇帝賜“開元通寶”金銀錢,屢見史載。宋代朝廷也曾鑄有金、銀賞賜錢。至明代,仍有皇帝“撒金錢賜諸學士”的記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國后,曾鑄過金、銀、銅三色“西王賞功”錢(圖19),以賞賜有功的部將。各種特制的賞賜錢,今均已十分罕見。
六、祝壽錢 為慶祝老人壽誕之用。錢文有“龜齡鶴壽”、 “龜鶴齊壽”(圖21)、 “福德長壽”(圖22)、 “福壽延長”、 “千秋萬歲”(圖23、圖24)等,背或為神仙、靈龜、仙鶴、瑞云等圖案。
七、吉語錢 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