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多年的泉友最近要出國,準備轉讓一批錢幣。筆者細細挑選,一眼就看中了一枚長滿綠銹的豐貨錢,愛不釋手。泉友看我如此喜歡,便痛快地讓給了我。
豐貨錢是十六國時期后趙石勒所鑄行的錢幣,歷代素以“富錢”著稱。古人以為,藏有豐貨錢會使人家財豐富,其名稱本身就是吉利語,且該錢存世不多。據說,在清道光、咸豐年間,豐貨錢已價值不菲,非二三十兩銀子不售。另外,豐貨錢因流通時間短、存世量少、形制優美,一直是錢幣愛好者追崇的珍稀品種。
根據面文、形制,豐貨錢基本可分為小字有內郭及大字無內郭兩大類,但同類中又有許多小的差別,所以,在鑒定真偽、核對錢文時,主要看其精神風格是否與真品一致,不能以形跡求之。
豐貨錢的文字也微帶隱起,背面輪廓猶同六朝五銖,肉質較薄。豐貨錢以前發現較少,偽造者多自行刻模翻鑄,這類舊仿品的錢文清晰挺拔,輪廓方圓規整,一絲不茍。然過猶不及,同樣能被人識破。
近年來豐貨錢出土稍多,因此出現了以真品翻成的偽錢,表面比較粗糙,大多涂上了偽銹。其實,豐貨錢還有篆書、隸書之分,隸書者比篆書者少,而隸書大者則更稀少,價格更貴了。圖中這枚豐貨錢直徑2.4厘米,穿徑0.8厘米,重2.7克,采用青銅鑄造。錢文古模秀美,篆隸相間,大有魏晉遺風,筆畫方折者可認定為隸體,筆畫圓折者可認定為篆體,但這種獨特的書體與傳統的書寫方法有著很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