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通寶新解 |
發布日期:12-04-08 08:37:5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劉英杰 |
眾所周知,洪武通寶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立國后命京城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銅錢,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寶源局。洪武通寶形制仿唐宋,制作較為精良,錢文端莊,背部是根據重量不同而刻的記值文字,后期還有因各地鑄造局不同的記局文字。 但圖中這枚洪武通寶楷書小平背“京”錢實為記局文字,其并不是在北京鑄造,應為當時作為都城的南京寶源局所鑄,雖銹跡斑斑,但難掩歷史風采。 有人說,洪武通寶是明代鑄造的第一批錢幣,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早在元末時期,朱元璋打敗勁敵陳友諒定國號“大明”后,就開始鑄造“大中通寶”錢。洪武通寶延續了大中通寶的形制和體例,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停鑄大中通寶錢,中間有一個延續交替的過程。 大明建朝之初,規定百分之百用銅,生銅一斤鑄小平錢一百六十枚,折二錢八十枚,折三錢五十四枚,折五錢三十二枚,當十錢十六枚。當時一斤為十六兩,錢如其重。記值文字一、二、三、五、十皆鑄于穿上。存世所見者有背上三、五、十等三種。背記局名當十錢皆加鑄“十”字以記值。背桂、廣、福之折二、當三、當五三等錢,也加鑄二、三、五記值文字。廣西所鑄的小平錢有兩種背文。一種是穿上一個“桂”字,另一種除穿上的桂字外,穿下還有一個“一”字。這“一”字也是記值。 值得肯定的是,朱元璋開國之初所實行的這些鑄幣政策和足值銅錢的要錢,迅速地統一了全國貨幣,結束了元末以來的貨幣混亂狀態,對促進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