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禧利錢背后的宋金之戰 |
發布日期:10-07-23 08:32:1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嘉 泉 |
這是一枚南宋開禧通寶背利折十鐵母,直徑4.05厘米,重18.2克,是南宋寧宗趙擴開禧年間(1205至1207年)所鑄。開禧改元后,寧宗任用韓 胄為平章軍國事兼國用使,集軍、政、財大權于一身,權位之高在左右丞相之上。在主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場進取中原、收復失地、以雪國恥的討伐戰爭,史稱“開禧北伐”。 開禧這一詞意,源出于宋太祖開寶和宋真宗天禧年號,這兩個紀元,都是寧宗祖先所創下的盛世,有不忘祖先,繼承祖業之寓意。開禧二年(1206年),寧宗下詔追奪了秦檜的申王爵位,改謚號為“謬丑”,說權奸秦檜“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一時間朝野上下主戰之聲鵲起,名將畢再遇攻克泗州,首戰告捷后,寧宗被一時之勝利沖昏了頭腦,始正式下詔討伐,宋金戰爭全面展開。 此時,總制川、陜的西路大軍統帥吳曦與金朝暗通,密約獻出階、成、和、鳳四州,以求金朝封其為蜀王。吳曦的叛變使南宋從東西兩路出擊的戰略意圖遭到破壞,而主持北伐大計的韓 胄由于不懂軍事,又不善于用人,以致前線屢戰失敗,蜀口、江淮一帶的百姓于戰亂中死傷無數,苦不堪言,軍費開支及戰爭消耗又使國庫幾盡空虛。韓 胄遣使請和,因金人索要過苛,復銳意再度用兵,被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密謀殺害于早朝路上,后函首送至金廷,使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嘉定元年(1208年),雙方重定和約,史稱“嘉定和議”。其內容主要為:一、宋金為“伯(金)侄(宋)之國”;二、宋輸金歲幣由銀絹二十萬兩、匹改為三十萬兩、匹,并另給金犒軍錢三百萬貫;三、金放棄新占領的大散關、濠州等地,雙方維持原來的疆界。此時,蒙古勢力已在北方興起,并不斷南下攻戰,而金和南宋則漸次衰落下去。這次和議是南宋對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 也有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若以此而論,寧宗朝既無恢復之臣又無恢復之君。寧宗事后評論道:“恢復豈非美事,但不量力爾!”這場“不量力”的北伐,其失利也是無可避免的。 此品“開禧通寶”背“利”折十大錢,頗具宋徽宗瘦金體遺韻,其清麗雋永,筆法飄逸;且鑄工精湛,銅質細膩,應屬當時的試樣大錢,未正式流通。其背穿上“利”字,系紀錢監地名,即利州紹興監(今四川廣元)。此錢曾一度流失海外,被新加坡華人名泉家收藏,并視之如拱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