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博物館里的五銖錢范 |
![]() 懷柔區位于北京市北部,總面積212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8萬人。近年來,隨著懷柔的建設與發展,為了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普及鄉土地理知識,有關部門在懷柔城區的繁華路段新建了懷柔博物館,供人們免費參觀。博物館參觀面積680平方米,展出300余件珍貴文物,以歷史年代為線索,集現代博物館的聲、光、電技術,向大家展示了懷柔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懷柔龍山出土的漢代五銖錢范 這兩塊紅色“板子”上,有許多銅錢模樣的東西。細看,上面還有字,好像是反著寫的篆書“五銖”二字。一旁的文字介紹寫道,這是漢代的五銖錢范,泥質為夾沙紅陶。1984年,在修筑公路時,于懷柔龍山東側發現了漢代鑄幣廠遺址,出土了40多塊五銖錢范,懷柔博物館中所收藏的,正是其中的兩塊。那古老的篆書“五銖”,隔著厚厚的玻璃,在向我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提起五銖錢,我首先想到了唐代詩人劉禹錫《蜀先主廟》一篇當中的名句:“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詩人化用了漢末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暗喻劉備振興漢室的雄心。可見,五銖錢是漢代非常重要的一種錢幣,以至于可以用它來象征漢朝的統治。 漢代出土錢幣基本屬于記重錢制,西漢前期主要為半兩,西漢后期到東漢主要為五銖錢。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圓形方孔,內外有郭,并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王莽篡漢,改革幣制,于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廢除五銖錢。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開始鑄行東漢五銖錢。此后,蜀漢、北魏、南梁、北齊、隋等朝都曾鑄造五銖錢,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始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所謂“錢范”,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古代的錢幣大多為青銅鑄造,工匠們把青銅經過高溫加工成液體金屬后,澆灌到錢范中,冷卻后,青銅液體就依據錢模的形狀鑄造成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