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臨幣系列賞析之六:常臨幣圓形幣中不同材質和不同加工工藝 |
發布日期:11-03-03 08:29: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許英俊 |
縱觀中國三千年錢幣史中,絕大多數以銅為幣,而且是運用稱量體系,實行幾次大錢體系,也均為不成功的。小錢、大錢除標明面值變化、重量變化外,其材質基本沒有變化,青銅、紅銅、黃銅都以銅為主要材料。而短短三、四年的常臨幣卻突破常例,除青銅、紅銅、黃銅、白銅外,鋁,舊時稱“鋼種”、“鋼精”,國內工業可能提純困難,技術或產品尚依賴國外,故市場使用稀少,但在常臨幣中的坂上鎮,就出現了一枚特殊鋁制的常臨幣。
坂上鎮在常州東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也較繁華,有店鋪商行89家,現撤鄉并鎮歸入禮嘉鎮。該幣雖為鋁制,但制作工整,上部標有“中華民國”四字,在日占區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背景下也屬不易;下部標有“三十年造”,也表明是常臨幣后期,注公元1941年;面值伍元,從面值數目看,與通貨膨脹的汪偽儲銀行券比價等同,幣背發行者“許”字。 坂上壹角骨制圓幣:坂上兩字手工刻制別有情趣,非常藝術化,外圓三圈淺刻富有美感,突破了無復雜圖案的素白。馬杭橋壹角幣,紅色塑料材質,用“馬杭橋壹角”五字的藝術排列倒也不失風雅,似天圓地方的方孔錢形式,“壹”字為自創的簡化字,幣背瑞字加圈,編號194。還可見觀塘橋,馬記壹元幣。 常臨幣除材質的多樣性外,加工工藝也頗多新意,真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單面打制幣,可分冷作和熱作,在幣坯上直接手工刻制。潞城鎮壹分幣,機制幣雙面橫林鎮廿分幣,幣背篆書“同興”兩字。 機制單面石莊鎮“濟”字五角幣,并且鍍鉻。琺瑯工藝見洛陽鎮伍角幣:洛陽鎮在南宋前稱永安里,是紀念南朝蕭梁時治水獻身的晉陵(今武進)無錫兩縣吳許兩縣官。北宋秦少游五世孫秦宗賢從秦村遷居永安里,六世孫秦禹夫任河南洛陽尉,死在住所,七世孫秦春將其父靈柩歸葬永安里,報州府改永安里為“洛陽”,以資紀念沿用至今。 寨橋伍角幣:寨橋位于常州市南郊滆湖南岸,因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攜西施隱居于此而得名“蠡塘橋”,明初常遇春扎寨練兵于下塘營盤河,故更名為“寨橋”而沿用至今。細觀此兩枚琺瑯幣,表現手法相近,充分運用對比色彩強烈的顏色變化,使幣面更富藝術化。洛陽鎮伍角幣,運用藍、黃兩色,寨橋伍角幣運用橙、藍、白、金四色,更顯富麗堂皇,令人愛不釋手。仔細品玩常臨幣,從當時的加工技術、工美理念、平面設計和現在各方面相比較,仍不失許多超前的平面設計理念;用最簡單的加工設備來加工非常藝術性的產品;這些領先中國貨幣體系中的絕代佳品別樹一幟,給世界錢幣收藏者更多的驚喜,待后介紹籌形幣、紙幣,繼續分享常臨幣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