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銅元研究(李文娟 曹源) |
發布日期:11-02-27 08:19:0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李文娟 曹源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1年3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銅元是清代末年到民國時期所鑄的一種新式銅幣,俗稱“銅板”。晚清各省皆停鑄制錢,市面輔幣短缺,常鬧錢荒。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六月,兩廣總督李鴻章乘市上制錢不足之際,于廣東首創機制光緒元寶當十銅元。由于銅質好,式樣整齊劃一,深受商民歡迎。甘肅地處邊陲,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外省機制銅元的影響下,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天水鎮守使兼陜甘援川總司令孔繁錦首次在天水機制銅元,拉開了甘肅機制銅元之序幕。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國民軍入甘后,在蘭州建甘肅造幣廠,開鑄銅元。甘肅銅元的產生是受外省機制銅元的影響,甘肅銅元的流通、使用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歷程,是民國時期的重要輔幣。 一、甘肅銅元鑄造的歷史背景 辛亥革命之際,甘肅的長庚伙同升允糾集隴上各地的十萬大軍,向東進軍陜西鎮壓當地的反清革命斗爭,持續時間近半年之久。大量的軍需糧食使本來很窮的甘肅“財政上已瀕于破產,至感辣手”“查藩庫不名一錢”。 1920年2月6日晚8時許,甘肅海源又發生震撼全國的八點五級特大地震“使甘肅死亡二十三萬四千余人,損失財產至少在三千萬以上”。接踵而至的天災人禍,使甘肅的財源已到枯竭的地步。 2、政治背景。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陸洪濤調離甘肅,馮玉祥派劉郁芬、蔣鴻遇為正副指揮率部入甘。劉郁芬到蘭后,因軍政費用需要,把天水鑄造銅元的機器運到蘭州,成立甘肅造幣廠(1928-1935年),機制銅元。 二、甘肅銅元的鑄造機構及所鑄銅元 |